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越来越高,预计到2045年,中国房颤人数将达4300万。大量研究发现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等血栓栓塞性的重要致病因素,因此合适的抗凝治疗对房颤患者十分重要。2010年ESC房颤治疗指南中,抗凝治疗跃升为三大治疗策略的首位,更加突显了抗凝的核心地位。现就房颤抗凝近况作一简介。
1、房颤脑卒中危险分层更加细致、全面
传统的危险分层法,即CHADS2评分方案是一种简单、方便记忆的评估脑卒中危险的方案。它将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糖尿病(各1分)和脑卒中(2分)列为危险因素,指出凡是CHADS2积分≥2分的患者均应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并且进一步将积分为0分者归为低危、1-2分归为中危、>2分归为高危。然而,临床试验[2]发现,CHADS2积分为0的患者并非真正的低危,他们同样具有可观的血栓栓塞事件危险。为此2010年ESC房颤治疗指南[1]推出一项新的危险分层评估方案CHA2DS2-VASc评分。
与以往不同,新方案更强调脑卒中危险是一连续变量,并将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成2项主要危险因素和6项临床相关的非主要危险因素,新增血管疾病、年龄65-74岁和女性性别(各1分)三个危险因素,年龄≥75岁由1分升级为2分,最高积分也由原来的6分升至9分,但具体抗凝药物使用的积分标准仍保持一致(CHA2DS2-VASc积分≥2分)。显然,按照新的脑卒中危险分层方案,抗凝治疗力度加强,适应范围也将更加全面。但因目前只有一项研究[3]采用最新的CHA2DS2-VASc评分预测房颤患者脑卒中危险,其准确性尚待进一步验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