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的致病特点
HBV属嗜肝病毒, 属“杂气”致病的范畴。 《瘟疫论》杂气致病的特点为:“盖当其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故众人之病相同,非关脏腑经络或为之证也。不可以年岁四时为拘,盖非五运六气所能定者,是知气之所至无时也”。乙型肝炎的疾病演变规律与临床特点而言,其“杂气”的性质暂定属于“湿毒”。
HBV致病的特性:
具“体阴用阳”之性,表现易伏易动易变
1、同气相求,易侵人体血分阴分厥阴之脏,其性属阴主蛰易伏。
2、同气相引,易随肝用及主动主升之性,其性属阳易动。
3、同声相应, 易受脏腑气血阴阳、四时地域和病理产物影响,其性易变。
HBV感染的病机演变
HBV的性质属于“湿毒”,盖因HBV感染后,以太阴之象多见,贯穿轻中重始终,故而为“湿”。再者,HBV的致病性,传染性,易风易热易火易瘀,表现为“毒”的一面。其基本病机为肝脾气血阴阳失调和/或亏损,湿滞于血,毒骊于痰 ,痰瘀互结,终成虚、湿、毒、瘀、痰。从此可以窥见HBV的“易伏易动易变”之性。也可见CHB的复杂性,难治性等。
对于其病机演变规律 (粗略的谈):
一般而论:湿毒之邪久踞体内,病变首先多见肝胆脾胃的失调性/和虚损性变化,可见湿热中阻,肝郁脾虚,气滞血瘀等不同证型。进而可及于肾(久病及肾),可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证型。
变而论之:依素体差异和/ 或生存条件的不同,可演变 为脾虚湿盛,肝热血瘀,湿毒炽盛,扰营入血。久则脉络瘀阻,瘀血内生,以致气、血、痰、湿互结于胁下。或影响水液代谢形成鼓胀;或因气血无源生化,肝血不足精血不化,以致肝肾阴虚;或脾阳不足,肾阳衰微,以致脾肾阳虚。整个病变的发展由气及血、由阳入阴、由中焦到下焦,并且“湿毒”之邪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HBV感染的病机演变
1、HBV感染侵入血分阴分厥阴风木之脏,应结合肝的生理功能和特性认识病情。多表现易亢易动易风特点。畅达肝之气血,燮理肝之阴阳,升发有序,潜藏有司,应为贯穿始终的认识。
2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HBV之所以感染致病,正虚是主要原因之一,扶正祛邪应为贯穿始终的认识。
3、HBV感染侵入血分,可致血虚血瘀等变化,结合气血的关系,调理气血应为贯穿始终的认识。
4、HBV致病的特性具“体阴用阳”之性,与厥阴风木之脏同期相应,易动易变,柔肝稳肝祛风应为贯穿始终的认识。
5、湿滞于血,毒骊于痰 ,痰瘀互结。化瘀祛痰通络应为贯穿始终的认识。
6、基于“毒”的认识,在不同的证型中,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给予不同的解毒治疗。
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针对虚证之人,应“当先实脾”。在实践中,CHB实证者比较少见,因此,针对不同的证型中患者,均应考虑调理脾胃。因HBV感染后,以太阴之象多见,贯穿轻中重始终,应当先顾护脾胃。
治疗CHB中西医存在的问题
1、针对HBV,只能抗病毒,而难以清除病毒;中药暂时没有确切有效的抗HBV药物。
2、抗病毒药物有局限性:严格的适应证;且长期应用可发生反弹、复发、病毒耐药变异等;病人的依从性;沉重的经济负担;可能的不良反应;
3、抗肝纤维化:中成药上市比较多,但临床实际应用中,缺乏中医辩证论治的基础知识,导致滥用。
4、抗炎保肝治疗:五味子制剂、甘草制剂、水飞蓟制剂等药物。降酶机制相似,短期疗效确切,但 AL T的下降并不代表病情的好转或恢复,多数患者伴有AST的异常以及停药后ALT 的反跳,甚至可促进病变进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