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由体内外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物学过程,是临床上某些疾病常见的一种症状,既是生理学的一种感觉类型,又是心理学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常伴有内分泌、代谢、免疫或精神-心理改变,如何规范疼痛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是摆在医生和药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1、疼痛的定义
根据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对疼痛的定义:"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所引发的情感经历;或者就这一损伤所做的描述",疼痛属于一种不愉快的生理体验;它广泛出现于各种疾病的病程中,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主诉之一。
2、骨科疼痛
骨科疼痛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常见和共有的症状,病人常以主诉就诊。临床上根据病因、病理、持续时间及治疗原则不同,将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及慢性疼痛两种。如外伤或手术引起的急性创伤性疼痛,其主要特点为发生快、程度剧烈。
因此临床对疼痛的治疗要求为起效迅速、抗炎镇痛作用强大,且不能影响伤口的愈合;而风湿性关节炎、椎管狭窄等慢性疼痛的特点为反复发作、持续时间长、程度时轻时重,因而临床治疗需要抗炎镇痛作用持久、安全性良好的药物。
3、骨科术后急性疼痛的药物治疗
目前术后镇痛治疗时,提高患者安全,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广大专家的普遍认可。创伤骨科肢体手术,特别是断指断臂等显微外科再植手术,术后镇痛可解除骨骼肌和微小动静脉血管的痉挛,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还可避免体内高凝状态的出现,减少静脉血栓形成的机会,利于再植手术的成功和患者康复。因此,术后镇痛给患者带来了诸多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术后镇痛有其特殊规律。世界麻醉学家联盟(WFSA)建议治疗急性疼痛时采用镇痛阶梯疗法,开始的第一个阶段,对于剧烈的疼痛用强效镇痛药物、局部阻滞等,由于外科手术后疼痛剧烈且术后常需禁食,因此只能通过胃肠外途径给药;第二阶段可能不再需用强阿片类药,用外周作用药物或弱阿片类药即可镇痛并可改用口服;在最后一个阶段,疼痛用阿斯匹林等非阿片类药物即可控制。
3.1 阿片类药物可通过口服、直肠、经皮、舌下或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给药。肌肉注射仍是发展中国家常用的术后镇痛选择。然而,推荐的标准用量仅对一部分病人来说是最佳剂量,保守的给药使许多病人没有得到充分的镇痛。一般认为肌肉注射是安全的,但出现呼吸停止、呼吸异常、血氧饱和度下降可能比其它给药方法更严重。肌注难以形成稳定的血药浓度、注射部位疼痛及起效慢是其缺点,尤其小儿难以接受。静脉注射只有在抢救设备和人员具备的情况下方可实施。
3.2 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也可经常规途径给药。主要用于术后镇痛的后期,以降低阿片类的用量及副作用。氯诺昔康(1ornoxicam)为昔康类非甾体类药,在各种术后镇痛中显示出与阿片类药物相等甚至更强的止痛作用。氯诺昔康半衰期短,用于术后镇痛特别是静脉给药时可提供快速而稳定的镇痛效果。结合已经完成的药效学试验,推荐如下给药方式:首剂负荷剂量氯诺昔康后,继之氯诺昔康0.4mg•2ml-1•h-1持续静脉输注镇痛48h。
3.3 应用吗啡,芬太尼,左旋布比卡因等药,开展单次硬膜外 (EA)镇痛,硬膜外镇痛泵(PCEA)镇痛,静脉镇痛泵(PCVA)镇痛等不同方式的术后镇痛技术,均收到满意效果。EA术后镇痛较PCA泵镇痛副作用多,镇痛时间短,但费用低。PCA泵镇痛时间长,副作用少,但费用较高。因此,临床选择镇痛方法应根据手术部位、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来选择。
阿片-局麻药联合用药:硬膜外局麻药与小量阿片类联合应用,可减少每一种药物的剂量和副作用的发生率。左旋布比卡因是术后镇痛中最广泛应用的局部麻醉药。罗哌卡因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已日益增加,其对运动神经的影响可能较轻。
3.4 局部麻醉技术。各种局部麻醉技术可用于术后镇痛。长效局麻醉药可在术后产生较长时间的镇痛作用。肌间沟臂丛阻滞可维持满意镇痛12-24h。胸部及上腹部手术后,肋间神经阻滞可产生6-12h镇痛。胸膜腔内放置注药管,注入局麻药可产生单侧胸腔镇痛。局麻药输入腋鞘、股鞘及坐骨神经处也用于相关部位手术的镇痛和交感神经阻滞。
4、慢性骨科疼痛的药物治疗
4.1 慢性疼痛的定义和慢性骨科疼痛
中、重度持续性疼痛,在特定情况下不能自行缓解,可能伴有抑郁、焦虑等改变,如不及时治疗,即成为慢性疼痛。慢性骨科疼痛包括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椎管狭窄、骨质疏松等引起的慢性疼痛。
4.2 慢性疼痛治疗原则
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躯体功能障碍,残疾,常伴有焦虑、抑郁甚至自杀企图。治疗目的是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慢性疼痛的治疗应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法。非药物治病方法包括理疗(运动计划)、针刺、冷热疗、精神治疗、皮肤或周围神经电神经刺激、脊髓或深部脑电刺激、神经阻滞治疗和神经毁损。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类消炎药、阿片类药、局部麻醉药、抗抑郁药、作用于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药物、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以及激素等。
4.3慢性骨科疼痛的药物治疗
4.3.1非甾类消炎药(NSAIDs)
1991年证实了环氧化酶(COX)有两种不同的基因代码,COXl和COX2的基因已被分别表达、克隆、分离和明确了基本结构,COXl为结构型,而COX2为诱导型。目前认为,COXl不仅是结构酶,也是诱导酶,它参与炎症并有加重炎症的作用,COX2则不仅是诱导酶,同样也是结构酶,如肾脏、胃肠和脑在生理状态下均有COX2的存在。
NSAIDs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中枢和外周抗炎镇痛作用,大剂量时还抑制白三烯等炎性介质合成。该类药物均有封顶效应,且镇痛封顶效应较之抗炎封顶效应在较低浓度即可达到。COXl抑制药,介导消炎、镇痛、解热效应,也导致胃肠道反应、肾功能损害,抑制血小板凝集。COX2抑制药有类同的治疗效应,并有抑制细胞因子产生的作用。
近来证明,COXl和COX2的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COX2抑制药的胃肠道反应、血小板抑制作用较轻,但仍可导致周围水肿、水钠潴留和高血压。由于前列环素产生减少,COX2抑制药可能引起心肌缺血并发症。
NSAIDs还可分为酸类和非酸类:
酸类NSAIDs都是高脂--水极性,pKa3.5~5.5,蛋白结合率高(90%~95%以上),剂量自几毫克(氯诺昔康)到0.8克(水杨酸),药动学参数不同。酸类NSAIDs可开放血管内皮层,在肠、肾和骨髓内浓度高,特别在酸性环境下(炎性组织,上消化道,肾集合管)浓度更高,解释了其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上述脏器。上呼吸道慢性炎症可导致药物在粘膜蓄积,是阿斯匹林哮喘的原因。酸类药可分为四类:
(1)低强度、短半衰期,如布洛芬,用于偶发、轻度炎性痛;
(2)高强度、短半衰期,如双氯芬酸、氯诺昔康、酮洛酸、吲哚美辛,用于急性痛和慢性疼痛的爆发痛。酮洛酸和氯诺昔康可注射;
(3)中强度、中半衰期,如萘普生;
(4)高强度、长半衰期,如昔康类,此类药有高度肠循环,半衰期数天,用于慢性痛,但胃肠道不良反应较重。
非酸类的代表药为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pKa为中性,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全身均匀分布,仅有解热镇痛作用,几无抗炎作用,肾毒性低,胃肠道不良反应小,是急慢性疼痛治疗的重要药物。乙酰氨基酚抑制周围和脊髓前列腺素释放,并对有脊髓镇痛作用的血清素有一定效应。它和其它NSAIDs药物均可减少中枢一氧化氮(NO)产生,但仅有乙酰氨基酚可以抑制COX3同工酶。
乙酰氨基酚加NSAIDs在多种动物和人体表现协同作用。乙酰氨基酚易于透过血脑屏障,故有中枢和外周双重作用。其严重不良反应少,但可能导致肝脏毒性。
乙酰氨基酚、氯诺昔康、酮洛酸、酮洛芬和双氯酚酸是目前少数可用于静脉注射的NSAIDs类药物。乙酰氨基酚可口服、直肠或静脉给药。剂量:单一药物镇痛时,1g/6h;在肝功能不全或用酶P-450诱导药(如抗惊厥药)时,剂量每天不超过4g;与NSAIDs合用剂量每天不超过4 g;直肠给药吸收较慢且不稳定,首剂不小于2 g,继之1 g/4h。
日间手术或中小手术后推荐使用乙酰氨基酚(1 g/6h)加NSAIDs类(如次氯酚酸100m g/4h,或酮洛酸,酮洛芬,吲哚美辛,氯诺昔康)。乙酰氨基酚+NSAIDs和乙酰氨基酚+可待因都表现为疼痛减轻更快,持续时间更长,不良反应减轻,而乙酰氨基酚+曲马多虽表现为镇痛作用增强,不良反应减轻却不明显。
近年研究证实了NMDA-NO-COX在疼痛中的相互关系。PG和NMDA在炎性伤害性疼痛时有相互作用,脊髓的NMDA受体激活,PGE2刺激脊髓释放NO,NO与COX反应并增加酶的活性,使PG的释放增加。COX还减低吗啡抗伤害作用的耐受性。长时间应用阿片可激活疼痛促进系统NMDA-NO-COX,并降低了镇痛效能,而联合应用NSAIDs,NMDA抑制药和阿片类药似乎不易产生耐受性并可增效镇痛作用。
4.3.2 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用于非阿片药物不能控制的疼痛。现在主张,中到重度疼痛的早期也可用阿片药。阿片类药物的受体激动效应和亲和力不同,μ受体与疼痛最相关,没有封顶作用。慢性疼痛病人虽可发生阿片耐受,但极少发生阿片成瘾现象。
4.3.2.1 阿片类药物分类 阿片类药物依强度分为弱阿片药(与受体不饱和结合)和强阿片药,依受体作用类型分为激动药、部分激动药、激动拮抗药和拮抗药。近年来研究表明,强阿片药用于慢性非癌痛可以减轻疼痛,改善功能,同时不产生快速耐受或精神依赖。我国阿片类药物治疗非癌痛的使用指南指出其适应证为:中到重度疼痛;诊断明确的非癌痛,尤其注意查明疼痛的病理原因以及是伤害性或神经源性疼痛;年龄≥40岁;NSAIDs和弱阿片药无效或理疗等综合治疗方法失败需用强阿片药治疗。用药前应对病人进行生理和心理状况的评估,病人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
4.3.2.2 阿片类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 阿片类药物均有共同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包括镇痛、镇静、缩瞳、呼吸抑制、恶心呕吐、便秘、瘙痒、尿潞留、出汗、耐受性、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除便秘为终身不耐受的不良反应,缩瞳为较长时间不耐受外,其余所有不良反应均在l~2周内产生耐受。
4.3.2.3 主要不良反应的治疗:
(1)恶心、呕吐:为短时耐受的不良反应。一线治疗药为胃复安l0mg,3~4次/天,但对曲马多等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疗效较差。其他一线止吐药还有:氟哌啶每天5mg,但也有报告每天2.5~5mg即可引起锥体外系统症状;作用于5-HT:受体的药物恩丹西酮8mg,2~3次/天或格拉斯琼每天3mg等;地塞米松有良好的止吐及与其他止吐药协同作用,5~l0mg,l~2次/天。氯丙嗪每次5~l0mg,缓慢静注,止吐效应良好,但缺陷是可能导致低血压和过度镇静。
(2)呼吸抑制:强刺激和疼痛是呼吸抑制的兴奋剂。严重者可用纳洛酮每次0.1~0.2mg,使呼吸恢复到8次/分以上。如无效,应倍增剂量直至2.0mg,4~6h应重复用药。
(3)镇静和嗜睡:过度镇静如排除脑部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功能障碍,提示药物过量。轻度镇静者可使用咖啡因、右旋苯丙胺、哌醋甲酯等中枢兴奋药。
(4)便秘:是阿片类药物顽固的并发症,治疗包括增加纤维素等促进肠蠕动的食物,番泻叶、果导、硫酸镁、甘露醇等致泻药,口服纳洛酮或去甲纳曲酮。由于便秘既与阿片类中枢作用相关,也取决于其在胃肠道的浓度,故用非口服制剂(如芬太尼透皮贴剂)其发生率明显较低。
芬太尼是合成的阿片药,镇痛强度为吗啡的70~l00倍。分子量低(334),脂溶性高(脂水分布系数814),具水溶性,无皮肤刺激和皮肤代谢,经皮吸收完全。血浆蛋白结合率高(84%,吗啡为40%),组织分布容积大(200 L)。多瑞吉是经皮的芬太尼给药系统,是慢性中到重度疼痛较理想的选择。芬太尼经皮贴剂易透过血脑屏障,无胃肠道和肝脏首过作用,因而镇痛作用强,胃肠道不良反应低。代谢产物无药理活性,可用于肝、肾功能障碍病人。极少产生组胺释放,其引起心动过缓发生率低,不具临床意义。
4.3.3 其它镇痛药物
4.3.3.1 抗抑郁药:抗抑郁药可用于腰背痛和关节痛等,对持续进展性疼痛、撕裂痛和痛觉高敏一样有效,但疼痛很少能完全消除,不良反应较强是其主要缺陷。镇痛作用与镇静、抗焦虑、肌松、恢复睡眠有关。
4.3.3.2 抗焦虑药:地西泮、舒乐安定、氯硝安定等与大脑边缘系统内况受体结合,开放氯离子通道,激动GABA受体,发挥镇静、催眠、抗焦虑、肌松、抗惊厥作用。依剂量不同,其作用依次表现为抗焦虑-遗忘-镇静-催眠。
4.3.3.3 曲马多:弱的阿片受体激动药,对μ受体亲和力为吗啡l/6000,同时抑制中枢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和再吸收,增强中枢对疼痛下行性传导抑制。两种机制相加,单胺源性作用拮抗μ受体呼吸抑制,但在肾衰病人仍应警惕呼吸抑制。低耐受性、低依赖性、低血浆蛋白结合率(20%),极少心血管抑制,无括约肌作用,不引起便秘和尿潞留,不造成胆、胰痉挛。主要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但如以小剂量开始(25mg,2次/天),逐步增量,最大量每天不超过400mg,可明显减低恶心、呕吐、头痛、困倦等不良反应。
4.3.3.4 氯胺酮:作用机制包括与NMDA受体非竞争性结合作用、阿片受体作用、烟碱和毒草碱作用。神经和软组织损伤引起疼痛,可导致中枢神经敏化,部分原因是通过兴奋性氨基酸(NMDA)受体激动所致,现在仅有的7种NMDA受体拮抗作用的药物是4种NMDA受体拮抗药氮胺酮、金刚烷胺、右旋甲氧甲基吗啡喃、memantine以及3种阿片类药美散酮、右丙氧吩(dextropropoxyphene)和ketobemidone。
小剂量氮胺酮(1~2μg•kg-1•min-1)合并吗啡静注对骨科术后痛有协同作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强阿片或局麻药全身或椎管运用有超前镇痛作用。在周围神经受压、损伤者,镇痛效果尤为良好。
研究表明,竞争性和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药可抑制阿片耐受的产生。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药MK―801可减轻阿片耐受和依赖,但不影响阿片类抗伤害作用。
在阿片类和兴奋性氨基酸特别是NMDA受体间有正反馈机制,城内注射小剂量氮胺酮(1mg)可增强实验动物的吗啡镇痛作用。
阿片耐受常伴有阿片受体功能下调和NMDA受体激活。
4.3.3.5 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α2受体激活可抑制中枢和外周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降低伤害性传导,调控体温和运动行为,口服、肌注或椎管内注射可乐定已广泛用于急慢性疼痛治疗,与局麻药、阿片类药物在中枢和外周均有镇痛协同作用,对阿片药物耐受的慢性痛,也有镇痛作用。
4.3.3.6 降钙素: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调节下行性疼痛感觉控制通路有关。降钙素除了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外,对幻肢痛甚至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也有较好疗效。
4.3.3.7 激素类
激素的镇痛作用尚未证实,作为镇痛目的应用,目前尚有不同的观点,所以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激素的适应证有癌性痛,尤其是骨转移性痛和某些急性骨关节、肌肉、韧带、肌筋膜炎性反应引起的疼痛等。禁忌证有骨质疏松症、骨折创伤修复期、糖尿病、高血压、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感染性疾病等。
提倡单一用药,不宜两种(或以上)品种合用,避免重叠用药,相同性质药物联合或重叠用药,只是增大药量,并不能提高疗效,反而增多不良反应发生率。
单一药物镇痛和单纯镇痛有时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联合用药,积极的对因治疗,以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有学者认为对骨科疼痛的处理是一种对症治疗,有掩盖病情、延误治疗之嫌。
但目前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明确诊断后,或在诊疗过程中,合理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理的镇痛药物能缓解病人机体疼痛,减轻病人精神压力,有利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辅佐病因学治疗的顺利进行。总之.骨科疼痛治疗涉及骨科、麻醉及药理多项领域,只有认真分析疼痛产生的原因及各种疼痛治疗的利弊,才能安全、有效地治疗骨科疼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