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血管内斑块破裂激发血栓形成导致的急性血管闭塞,进而导致心肌坏死。尽快开通梗塞的冠状动脉对于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防止梗塞面积的扩大、保护心肌的泵血功能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急诊介入治疗逐渐成为AMI再灌注治疗的常规方法,与溶栓比较它有下述优点:(1)较高且稳定的再通率,尤其是TIMI3级血流率高;(2)能够同时处理梗塞部位存在的残余狭窄;(3)对溶栓有禁忌者也可以做;(4)可以立即明确冠脉的解剖结构和左室功能,有利于早期危险度分层;(5)高危患者的生存率提高;(6)心肌再灌注损伤和心脏破裂发生率较低;(7)心肌缺血复发,再梗死再闭塞发生率低;(8)减少致命性颅内出血的风险;(9)缩短住院天数,可能降低整个医疗费用。急诊介入治疗的缺点在于需要有导管室条件的医疗中心和有相当手术经验的医务人员,同时由于需要人员的24小时备班增加运行成本,与溶栓相比有一定的时间延迟。
急性心肌梗死进行介入治疗的几个基本概念:
(1)直接PCI:指未经静脉溶栓直接到导管室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2)立即PCI:指溶栓后血管已经再通TIMI血流≥2级以上进行即刻的PCI治疗。其目的在于处理残余狭窄,防止缺血与再梗;
(3)补救性PCI: 指溶栓后血管未再通,TIMI血流<2级进行即刻的PCI治疗,其目的在于弥补溶栓的失败,挽救心肌;
(4)延迟PCI:近年文献已渐少采用,指溶栓后1-7天内进行介入治疗,不管溶栓成功与否,其目的在于处理残余狭窄,防止缺血与再梗塞。有些文献将此时间段集中在6-48小时,实际上从临床实践看,多数的延迟PCI集中于这一时间;
(5)选择性PCI: 指心肌梗塞后择期进行PCI,对没有症状或持续性缺血证据患者多在1周后进行;
(6)易化PCI: 近年提出的新概念,指先进行减量溶栓或用血小板IIb/IIIa受体拮抗剂后,再进行PCI,其目的在于尽早达到再灌注,最大程度地缩短等待时间,减少心肌损伤;
(7)转运PCI: 也是近年逐渐流行的概念,指病人送到没有条件作介入的医院后,先进行溶栓(或减量溶栓)处理或不进行再灌注处理而直接转到有条件的中心行紧急介入治疗。如果进行了溶栓或半量溶栓的处理,实际就成了立即,补救或易化PCI。
急性心肌梗死后应该在医生的帮助下尽早开通闭塞血管,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