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介入治疗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可控制性强、患者住院时间短等特点。本研究主要从炎症反应、心肌损伤的角度探讨介入治疗与外科治疗的异同。
对象与方法
1、选择2004年5至12月住院患儿,符合单一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VSD)或房间隔缺损(ASD)共60例,其中介入组25例[VSD 9例,缺损直径(4.4±0.9)mm;ASD 16例,缺损直径(15.0±5.3)mm],年龄3.5~34.0(10.63±7.58)岁;手术组35例VSD 22例,缺损直径(7.2±2.8)mm;ASD 13例,缺损直径(22.8±8.8)mm],年龄1.0~15.0(7.11±4.09)岁;心功能Ⅰ~Ⅱ级,无轻度以上肺动脉高压,术前无肺炎心衰。
2、实验方法:
(1)主要试剂:白细胞介素6(IL-6)试剂盒由北京北免东雅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
(2)血样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 h内采集。IL-6测定: 常规采静脉血2 ml,不抗凝,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平衡法);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C反应蛋白(CRP)均不需抗凝;肌钙蛋白I (CTnI)采静脉血肝素抗凝,采用非均相免疫法。
(3)正常值CK-MB(0~10 U/L);CRP(0~8 mg/L);CTnI(0~0.05 ng/L)。
3、治疗方法:介入组全部采用美国AGA公司生产的Amplatzer封堵器,年长儿采用局麻,10岁以下采用基础麻醉,如果术中应用食道超声则采用全麻;外科手术组采用全麻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修补ASD或VSD。
4、统计学方法:全部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包,主要计量资料均行正态性检验,介入组与手术组比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性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 果
介入组25例均完成了缺损封堵术,成功率100%;;手术组35例,均于体外循环下完成了心内直视手术,成功率100%;,围术期两组均无死亡病例。
1、炎症反应:
(1)IL-6:手术组术后较术前比较有显著增高(P<;0.01),并且较介入组术后高(P<;0.05)。
(2)G-CSF阳性率:介入组术前4%;,术后升至8%;,术后较术前增高P<;0.01);手术组术前11.4%;,术后升至31.4%;,术后较术前增高(P<;0.01), 手术组术后高于介入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CRP:手术组术后较术前增高(P<;0.01),较介入组术后高(P<;0.01)
2、心肌损伤:CK-MB 、CTnI 手术组术后较术前增高(P<;0.01),手术组术后也均较介入组术后高(P<;0.01)
心脏外科的先驱Kirklin曾提出心肺转流后,继发于血液与体外循环管道的接触,人体产生了广泛的炎症反应。IL-6由T细胞、单核细胞等产生,能诱导B细胞、肝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和急性期蛋白,是反映机体炎症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也可作为组织损伤的早期敏感指标。CRP在肝功能正常状态下是反映机体炎症状态的一个敏感、可靠的蛋白指标,几乎与炎症和组织损伤成正比。本研究中IL-6,CRP手术组术后较术前及介入组术后高,提示体外循环手术可以激活炎症反应,而且其引发的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强于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后IL-6,CRP亦有增加趋势,介入治疗对炎症反应的触发也不可忽视。介入治疗中封堵器引起周围局部组织短暂的水肿,以及导管操作过程中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可能是其术后炎症反应的程度有增高趋势的原因,但其具体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心肌细胞结构受损时,大量的酶由细胞内释放入血浆,因此检测血浆中不同酶的变化可判定心肌的损伤程度。CK-MB在诊断心肌损害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它同时存在于骨骼肌等心外组织,因此特异性较低。CTnI是近年来被发现的诊断心肌损伤的新指标,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正常时,循环中CTnI的水平很低,但发生心肌损伤时却迅速增加。本研究中CK-MB, CTnI外科手术组术后与介入组术后比较有显著增高,说明外科手术造成的心肌损伤重于介入治疗。体外循环引起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是其主要原因。介入治疗后CK-MB,CTnI也有增高趋势,值得重视。操作中导管导丝对心肌的损伤可能是一方面原因,另外ASD、VSD封堵器呈双盘样结构,堵闭缺损时腰部骑跨在缺损口上,缺损口四周的房、室间隔组织嵌入两个盘面之间,封堵器随心脏搏动对周围组织产生摩擦,这可能也是心肌受损的一个原因。炎症介质可导致心肌细胞完整性受损,膜通透性增加,内容物溢出。因此介入治疗过程中触发的炎症反应可能是引起心肌酶学改变的原因。
本研究提示介入治疗所触发的炎症反应、导致的心肌损伤均明显轻于手术治疗,为倡导微创的介入方法治疗先心病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