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一般不会自动缓解。病情可暂时停止进展,也有在数年内迅速发展至完全残废者,但多数患者于发病后仍能继续工作。在病情晚期,由于全身僵硬终至不能起床,最后常死于各种并发症。
药物治疗在帕金森早期可以较好地发挥作用,服药期间,相当一部分病人可获得症状的改善,如服用美多巴、息宁等,但是仍有15%作用的病人根本无效,而且长期服药都存在着疗效的减退与严重的副作用―异常不随意运动、开-关现象等,因而近年来帕金森的外科治疗再度受到重视和推崇。
为了确定最有效的靶点,减少并发症,手术中引入电生理技术,对特定的脑组织行高频电刺激,控制患者的震颤、强直和运动不能等症状,即DBS,又称为脑起搏。通过植入体内的脉冲发生器(IPG),发放弱电脉冲,刺激脑内控制运动的相关脑组织,抑制了引起帕金森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控制帕金森病的症状。
帕金森患者在进行DBS手术治疗前的各项评估是十分重要的,需要专业人员对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合理评价,常用的量表包括Webster评分量表评分量表。
术前2天需行美多巴冲击剂量试验来预测DBS治疗的效果,要求患者停药后在症状最严重时进行评分,然后下一次服用常规剂量的1.5倍,在症状最轻时再次评分以两次得分的差值与最高分的百分比来预测DBS疗效。患者在停药后症状会加重,这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另外,还要求患者在术前超过药物半衰期的时间前停药,以便术中、术后以更好地调节刺激参数。
DBS手术的关键是准确定位刺激靶点,除了必要的影像学及立体定向行解剖靶点定位外,还需要生理定位,这样可以通过植入电极阻抗的变化、不同脑组织微电极记录生物信号的不同来辨别脑部电极的精确位置。术中可通过微电极或电极的刺激来了解被刺激部位所在区域和电极位置的关系。
为了使DBS治疗达到最佳控制症状、最小副作用、延长电池寿命的目的,术后程控是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任务,这需要有经验的程控医师来操作。首次开机时间一般是在术后一个月,这时手术植入电极的微毁损效应基本消失,可以调控至最佳参数。
调控时,不同的症状的改善时间也不同,如僵直、“关期”肌张力障碍和运动迟缓等症状改善相对较快,短至数秒钟内可以见效果,而异动症则改善较慢,需要数天,甚至数月。因此,程控医师和患者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信任和沟通,每次常规程控前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并进行合理的评估,以达到良好的程控效果。
进行DBS治疗的患者术后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坚持长效药物与短效药物联用、以长效或缓释、控释药物为主的原则,不要过早减少药物。
此外,患者还应注意:
(1)尽量不要剧烈运动,以减少刺激器和皮下组织摩擦,防感染。
(2)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前与相应的医师沟通,避免行强磁扫描。
(3)一般家用电器不会影响刺激器,但不应紧贴刺激器。
(4)除非必要,一般不建议使用心脏起搏器、电除颤等。
(5)在程控医师的指导下合理开、关机,不要频繁开/关机,以节省电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