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疼痛是什么?
答:国际疼痛学会(IASP,1979)指出: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疼痛是主观性的,每个人在生命的早期就通过损伤的经验学会了表达疼痛的确切词汇。疼痛是身体局部或整体的感觉。
2、疼痛对人体意义?
答:疼痛对人体有两重作用:
1)有利的一面―警报作用
疼痛是机体对周围环境的保护性反应方式,根据疼痛避免危险、做出防御性保护反射,促使患者就医,疼痛医生根据疼痛性质诊断疾病。无痛儿因缺乏疼痛的警报系统,多因外伤夭亡。
2)不利的一面―病因
剧烈的疼痛可引发休克等一系列机体功能变化、慢性疼痛常可使病人痛不欲生,同时疼痛也是致病、致残、致死的原因。
3、疼痛的伴随症状有哪些?
1)生理性症状
严重疼痛 恶心、呕吐、心慌、头昏、四肢逆冷、冷汗、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慢性疼痛 失眠、便秘、食欲不振。
顽固性疼痛 肢体活动受限,严重时可形成痛性残疾。
2)心理变化
顽固性及恶性疼痛常伴有忧郁恐惧、焦躁不安、易怒、绝望。
3)行为异常
多见于慢性疼痛的患者。不停地叙说疼痛的体验、对其的影响。不断抚摸疼痛部位,甚或以暴力锤打。 坐卧不安、尖叫呻吟、伤人毁物。
4、疼痛的原因包括几种?
答:1)神经损伤:神经组织本身受损,产生病理性冲动传向神经中枢,引起脊髓测角、丘脑、大脑皮层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如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灼性神经痛、带状庖疹后遗痛、幻肢痛等。
2)组织损伤:缺血、炎症等组织损伤致使细胞受损,释放致痛物质。如钾离子、氢离子、组织按、5-羟色胺缓激肽等,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而产生痛觉信号。
3)理化刺激:酸碱、冷热、电流等,对人体可成为一种伤害性刺激,经感觉神经传入中枢引起痛觉。也容易形成疼痛的恶性循环造成顽固性疼痛。
4)末梢神经的机械刺激:局部张力的增高及组织炎症水肿,可使末梢神经因压迫刺激而产生疼痛。
5、如何正确选择药物治疗?
答:1)药物治疗使缓解疼痛的重要手段,使用得当多数患者可获良好的止痛效果。
2)患者的有效镇痛量个体差异很大,应遵从用药个体化的原则。按符合药代学的固定时间间隔给药,可取得最好的镇痛效果及避免用药间隙疼痛。
3)积极治疗失眠,是疼痛康复的重要内容。夜间加重是疼痛的一个特点,应用长效制剂或较大的剂量镇痛,可延长镇痛时间并使患者安睡。
4)口服用药,尽量减少对人体的干扰。
5)可加入辅助药物,如焦虑、忧郁等状态的治疗。
6)选择合适剂量。疗效不佳时不宜随便换药,可先增量以求满意效果。长期治疗出现耐药或时效缩短,亦应适当增量。注意不能超过中毒量。
7)注重用药效果的观察。如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镇痛程度、副作用等。必要时做疼痛日记。
6、疼痛评估方法?
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圈出一个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数字。
7、疼痛治疗方法有哪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