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是由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非恶性增生,分泌大量炎性因子所引起的严重甚至致命的炎症状态,它分为两大类: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和获得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原发性HPS发病年龄多<2岁,大多伴有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隐性遗传。获得性hps可出现于任何年龄阶段,以>8岁多见,目前尚没有找到明确存在的免疫缺陷。
一、获得性HPs的病因
获得性HPS较常见的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以恶性淋巴瘤多见)、自身免疫病、药物等,目前也有移植术后相关HPS的报道。感染相关性HPS多由病毒感染所致,其中又以EB病毒感染最为常见。一些非病毒性病原体如细菌、真菌、原虫等也可引起HPS,此外也有结核诱发HPS的报道。恶性肿瘤相关性HPS多数发生于成人,以恶性淋巴瘤相关HPS居多HJ。风湿性疾病也可继发HPS,有人将其称为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
二、获得性HPs的病理生理机制
目前我们已经认识到,免疫调节异常、免疫活性细胞积聚、炎性细胞因子大量产生,在获得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发病机制中起核心作用。感染等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T淋巴细胞过度活化,产生白细胞介素(IL)-l、IL-6、肿瘤坏死因子(TNF-a)和干扰素(IFN-γ)等大量细胞因子,IL一1和IL-6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定点,引起发热。TNF-a和IFN一γ等则对骨髓造血起到负调控作用,即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从而导致各类血细胞减少。研究发现,TNF-a和IFN-γ等炎症因子的升高是导致血细胞减少的最主要原因,而巨噬细胞和组织细胞过度活化,吞噬血细胞引起的血细胞减少只起到次要作用。同时,TNF一a升高也可以抑制脂蛋白脂肪酶水平,导致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活化的巨噬细胞不仅能分泌铁蛋白,还可激活纤溶酶原,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活化的淋巴细胞则可产生大量可溶性IL-2受体(sCD25)。所以在HPS患者中可以检测到高水平表达的血清铁蛋白和sCD25。大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器官,最终发展至HPS的严重状态。
三、获得性HPS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临床表现:获得性HIS临床表现多样。王旖旎等曾对多中心来源的72例确诊HPS患者进行诊疗分析,发现100%患者出现发热,其余依次为脾脏肿大(83.3%)、呼吸系统症状(63.9%)、肝脏肿大(54.2%)、浅表淋巴结肿大(48.6%)、黄疸(38.9%)、皮疹(34.8%)、浆膜腔积液(33.3%)、皮肤淤斑或出血点(33.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5.6%)、肾功能损害(4.2%)等。国外也有类似报道,如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血细胞减少,脾大。但皮疹、淋巴结病和腹泻较少见。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发现于超过半数的患者,可能与这些文献多报道儿童病例有关。
2、实验室检查:包括对HPS各种诊断特异性指标的检测等。研究证实,HPS患者多数有肝功能损害,其中以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最为显著,可能与患者多脏器功能受损,肝脏损害严重,累及线粒体,同时心肌细胞受到破坏有关。噬血现象在开始时常不出现,到疾病进展期才会出现。HPS中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也可以浸润中枢神经系统,出现脑脊液改变,因此可以行腰穿做上述指标的检测。Okamom等一1研究发现,随着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肝脾大的出现频率和铁蛋白水平也随之升高,HPS也就更典型。提示甘油三酯水平的监测也日渐重要。
3、辅助检查:胸片可表现为肺部病变,如肺间质改变、肺水肿和胸腔积液等。腹部超声可提示有腹水、胆囊壁增厚和肾脏增大等表现?。在肝脏则类似于慢性持续性肝炎的组织学表现。CT和MRI提示可能有大脑白质萎缩和钙化等。
四、获得性HPS的诊断标准
根据HLH-2004诊断标准,分子生物学诊断符合HPS或者以下指标8条中符合5条即可诊断:(1)发热:持续>7d,体温>38.5℃;(2)脾脏肿大(肋缘下I>3 cm);(3)血细胞减少(外周血中三系中至少有两系以上减少):血色素<90 g/L(<4周的婴儿:血色素<100 g/L),血小板<100×109/l,中性粒细胞<1.0×109几且非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所致;(4)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空腹甘油三酯≥3.0>500pg/L;(8)可溶性IL-2受体(scms)水平明显升高。如果患者持续发热,抗生素治疗2周无效,同时伴有其他系统临床表现且无法用原发病解释,就可高度怀疑HPS的诊断。
2009年美国血液病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Hematology)在HLH-2004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修改:(1)分子生物学诊断符合HPS或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综合征(XLP);(2)以下指标4条中至少符合3条:①发热,②脾大,③血细胞减少(外周血中三系中至少有两系以上减少),④有肝炎表现;(3)以下指标4条中至少符合1条:①骨髓、脾脏或淋巴结中发现噬血现象,②铁蛋白升高,③可溶性IL-2受体(sCD25)水平升高(有年龄相关性),④NK细胞活性减低或缺失;(4)其他可支持HLH诊断的指标:①高甘油三酯血症,②低纤维蛋白原血症,③低钠血症。
国外有研究曾对HPS患者的外周血NK细胞活性和血清sCD25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确诊组患者的NK细胞活性和血清sCD25水平在疾病早期100%出现异常。说明NK细胞活性减低及sCD25水平升高可以作为获得性HPS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血清铁蛋白水平的增高也是诊断HPS的一条重要标准,但有研究报道在330个铁蛋白>500pg/L的患者中,仅10例患者确诊为HPS,而只有当铁蛋白>10 000pg/L时才对确诊HPS有90%的敏感性和96%的特异性。同时,血清铁蛋白的升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可发生在所有能够导致铁代谢异常的疾病,因此在诊断获得性HPS的过程中也缺乏特异性。铁蛋白中的氨基酸侧链被糖基化修饰后叫做糖化铁蛋白。
王昭等运用植物血凝素吸附法研究确诊HPS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发现,确诊为获得性HPS的患者糖化铁蛋白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出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确诊为获得性hps的患者,其糖化铁蛋白的比值均低于20%。由此可见糖化铁蛋白可能成为早期诊断获得性hps的更可靠的实验室指标,如果血清铁蛋白增高而糖化铁蛋白比值下降,则对疾病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hps的发病机制是高细胞因子血症的形成,所以对各种重要细胞因子的研究至关重要。t淋巴细胞产生的tnf可引起hps患者血细胞减少,持续释放还会引起机体发热、休克、恶病质和组织损伤。
有人曾对确诊hps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进行血清tnf-a水平检测,发现确诊hps的患者该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诊断hps中的敏感性为63.9%,提示tnf―a水平的升高或许可以成为诊断hps的敏感指标之一。疑为hps的患者应行骨髓穿刺和腰椎穿刺。
有研究曾对获得性hps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疾病早期噬血细胞现象仅发生在少数患者,其在诊断hps时的敏感性为76.7%,特异性为77.8%。由此可知,噬血细胞现象在诊断获得性hps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没有噬血细胞现象并不能排除hps的诊断。
五、获得性HPs的鉴别诊断
多种疾病可产生HPS的l临床表现,如塞迪埃克-东综合征(Chediak.Higashsi syndrome,CHS)、格里西综合征(Griscelli syndrome。GS)、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综合征(Xlinked lympholiferative syndrome,XLP)、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原发性HI S与获得性HI S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二者的鉴别也是一个难点。穿孔素基因突变是导致患者罹患原发性HIS的重要原因,另外还有MUNCl3-4、STXll等基因在其发病机制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基因检测作为鉴别诊断的指标之一。MAS是在风湿免疫病中出现的一类疾病表现,是HPS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发生于系统性青少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成人Still病。与经典HPS不同,MAS主要引起心血管系统疾病和凝血机制障碍。
六、获得性HPS的治疗
近年来,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HPS的病例数逐年上升。该病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目前对于HPS的治疗主要依据HLH.2004治疗方案,诱导治疗为第l~8周,基本方案为依托泊苷+地塞米松+环孢素方案,诱导治疗结束后还有维持治疗。对于儿童和年轻人的EB病毒相关性HPS,应用包括依托泊苷和皮质激素在内的免疫化学疗法,可取得不错的预后。环孢素是一种强效的免疫抑制剂,对T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皮质激素联合环孢素可控制高细胞因子血症,在治疗MAS中有显著疗效。若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可用地塞米松联合甲氨蝶呤鞘内注射治疗,另外,口服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可透过血脑屏障,其疗效优于泼尼松龙。HLH-2004治疗方案在原发性HPS患者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该方案诱导治疗周期为8周,维持治疗周期为32周,对于原本脏器功能较差的获得性HPS患者,可能无法耐受如此长治疗周期,从而延误原发病的治疗。现在人们认识到,治疗获得性HPS的关键是首先要控制高细胞因子血症这一危及生命的病理状态,消除其对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持续活化,降低炎症风暴对机体各个脏器的损害。在高细胞因子血症得以控制之后,立即开始针对原发病的治疗。Wang等在HLH-2004治疗方案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采用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氟达拉滨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疗效。氟达拉滨是一种抗代谢类抗肿瘤药,可以抑制T细胞的活化,避免产生过量细胞因子而造成巨噬细胞和CTL的活化。甲泼尼龙能杀伤淋巴细胞,抑制过餐细胞因子的产生。另外还可辅助性加用丙种球蛋白,主要作用于巨噬细胞的Fc受体,减少其吞噬白细胞的作用,同时下调辅助性T细胞活性,并可增强机体免疫力。采用该方案治疗HPS,可在短期内控制住高细胞因子血症和与之相关的炎症因子风暴,从而大大提高HPS患者15周的总体生存率(63.O%),高于采用各个不同方案治疗HPS的总体生存率(46.8%)。
七、获得性HPS的预后
HPS病情凶险,诊断困难,如不经治疗,患者可很快死于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研究发现,HPS死亡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患者,提示两者可能是HPS的不良预后因素。该研究同时指出,大多数HPS病例死亡均发生于前8周,虽然15周后也有个别病例死亡,但死亡原因均为原发病的恶化,与HPS无关。由此可知,治疗上应现针对HPS进行治疗,及时控制噬血相关症状,为治疗原发病提供时机,再正确治疗原发病,可明显改善HPS患者的预后,为HPS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提供保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