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G常由慢性浅表性胃炎演变而来。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一般在腺体发生萎缩之后才出现较为显著的胃炎症状,临床上常表现为上腹部胀满、疼痛、嗳气、烧心及消化不良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兼见食欲不振、恶心欲吐、便溏、体倦乏力、精神萎靡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消瘦、贫血等症状。中医将CAG归属于“痞症、胃脘痛”等范畴,其病位在胃,与脾、肝等密切相关,为本虚标实之疾。临床上常表现为虚实夹杂,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为标。因CAG临床上无特异性症状、体征,其确诊主要依赖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尤其是后者的诊断价值更大。只有胃黏膜出现胃固有腺体减少方可诊断为CAG。胃黏膜萎缩组织学上有2种类型:①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体被肠化或假幽门腺化生腺体替代;②非化生性萎缩:胃黏膜层固有腺体被纤维组织或纤维肌性组织替代或炎性细胞浸润引起固有腺体数量减少。在治疗上,症状改善尚较容易,若欲取得病理改善则较困难,尤其对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要有所突破,如攻难关。
根据CAG病程较长,病机错杂,证型互见等特点,据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的“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说,以及“病经数载,已入胃络”、“肝阳直犯胃络”的论述,将其归属于中医“络病”范畴,认为CAG属气血同病,以病在血分为主。寒湿之邪客于肌表,留而不去,传入经脉,入舍胃络;或寒湿之邪直中脏腑经络;或素体脾胃虚弱,过食寒凉饮食,寒湿之邪留滞胃府,邪气留恋,病久入络,胃络瘀阻,络脉亏虚,胃失滋润荣养,其发生的根本病机为“脾胃虚弱,寒湿之邪,深伏胃络”。据此,周师临床常采用具有益气健脾、温化寒湿、辛温通络之功的健脾通络汤治之。该方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加味,由党参、麸炒白术、茯苓、生黄芪、砂仁、预知子、梭罗子、法半夏、桂枝、干姜、甘松、丹参、炒白芍、蜜甘草等组成。方中党参、白术益气健脾;茯苓既能补益脾胃,又能渗水利湿,与黄芪相伍, 可增健脾益气之功;法半夏辛温性燥,可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砂仁性辛温,可化湿和胃,温中健脾;桂枝辛温,温经通里,助阳化气,散寒止痛,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甘松、干姜,辛温,温中散寒;丹参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白芍养血和络,缓急止痛;预知子、娑罗子均性温,可宽中理气,和胃止痛。全方共奏益气健脾、温中止痛、化湿和胃、活血通络之功效,具有标本兼顾的特点。通过补脾胃、散寒邪、通血瘀,使胃络瘀滞得行、气机调畅、邪去而正安,从而治疗脾胃虚弱型CAG。
一般病理学上认为,萎缩腺体的重建需3-5个月,因此治疗CAG的疗程较长。多数医家主张以6个月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轻重,治疗观察1-3个疗程不等,对于重度萎缩或伴重度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则宜延长疗程,长期坚持定期复查判定病情。本研究表明脾胃虚弱型CAG患者服用健脾通络汤治疗12周(3个月)后,胃黏膜萎缩、活动性均有明显改善,患者病理痊愈率为43.33%,总有效率为83.33%,由此可见健脾通络汤对脾胃虚弱型CAG患者的胃黏膜萎缩具有很好的逆转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