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是致病生物体侵入到宿主生物体的身体组织,并繁殖,宿主身体组织对这些生物体及其产生的毒素的反应。引起感染的微生物,如病毒,朊病毒,细菌,和类病毒以及较大的微生物如微寄生物和真菌。 宿主可以使用他们的免疫系统抵抗感染。哺乳动物宿主对感染有天生的反应,特征就是炎症和紧随其后的适应性反应。药品有助抵抗感染。
医学的一个分支――感染性疾病学,是致力于感染和病原体的医学。
分类依病原体及其产生的症状、体征将感染进行分类。处于活动期却没有明显症状的感染,可以被称作是不明显的、静态的、亚临床的感染,而处于不活动、休眠状态的感染被称为潜伏期感染。
短期的感染是一种急性感染,长期感染是一种慢性感染首发感染和继发感染首发和继发感染可以指先后的感染或一个感染不同阶段,同一种感染,如急性口唇疱疹感染,为急性感染,若在急性艾滋病感染中出现,就急性艾滋病感染而言属继发感染。
隐匿性感染隐匿性感染或无症状感染是称谓“隐藏的感染”的医学术语,这种感染可以被医生查清。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Fran Giampietro博士发现了这种类型的感染,并创造“隐匿性感染”一词。
诊断方法当具体的症状和体征很少时,感染的诊断是困难的。如果怀疑感染,第一步通常是查血液,尿液和痰培养。胸部X光检查和粪便分析,都可以帮助诊断。对脊髓液进行测试,用以确保没有任何脑部感染。
在儿童中,紫绀,呼吸急促,周边灌注不良(外周组织器官的血液缺乏),或瘀点瘀斑状皮疹,这些情况使严重感染的风险增加了5倍以上。 其他重要指示信号还包括父母的关注,临床直觉,温度大于40 ° C。
症状和体征感染的症状取决于疾病的类型。一些感染的征象影响全身,如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发烧,盗汗,寒战,疼痛和痛苦。其他症状和体征具体到身体各部分,如皮疹,咳嗽,流鼻涕。
细菌或病毒细菌和病毒感染可以导致相同的症状,区分一个明确的感染的原因可能很困难。但重要的是要区别开来,因为病毒感染不能用抗生素治疗。
病毒和细菌感染的比较特点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典型症状在一般情况下,病毒感染是系统性的。这意味着病毒感染同时牵扯到身体不同的部分或不止一个身体系统,即流鼻涕,鼻塞,咳嗽,全身酸痛等。有时可以是局部的,如病毒性结膜炎或“红眼病”和疱疹。有些病毒感染是痛苦的,像疱疹。病毒感染的痛苦常常被形容为痒或烧灼样。
一个细菌感染的典型症状是局部发红,发热,肿胀和疼痛。细菌感染的标志之一是局部疼痛,是在身体的一个特定的部分的疼痛。例如,如果割伤后细菌感染,疼痛发生在感染部位。细菌性咽喉部疼痛的特点往往是一侧的喉咙更痛。若疼痛只发生在一只耳朵,耳部感染更可能被诊断为细菌性。一个可能被感染的伤口,若产生了脓和乳白色的液体,有可能已被感染。
病因致病病毒致病细菌病理生理学有一种普遍的环节链适用于感染。感染一旦发生,一定会有一连串的环节出现 。一连串的环节涉及几个步骤,其中包括病原体,它们大量蓄积,进入易感宿主,出离宿主和传播到新的宿主。每个环节都必须按时间顺序出现而使感染产生。了解这些步骤有助于卫生保健工作者抗击感染,在第一个环节就防止感染的发生。
定植当一个有机体进入体内,生长、繁殖,成功定植于生物体时,感染即开始。大多数人是不容易被感染的。那些弱、病、营养不良的,得癌症或糖尿病者,更易于产生慢性或持续性感染。免疫系统受抑制者特别容易发生机会感染。进入宿主的入口一般多粘膜组织,如口腔,鼻,眼,生殖器,肛门,或开放性伤口。虽然有少数有机体在初始入口处生长,但是大量的迁移造成全身性不同器官的感染。一些病原体生长于宿主细胞(细胞内) ,而另一些病原体在体液中自由生长。
伤口定殖是指伤口内的非复制微生物而言,同时在受感染的伤口,有复制生物存在并有组织受伤。在一定程度上,外来的有机体定植了所有的多细胞生物体,它们当中绝大多数是靠与宿主互利或者共生的关系生存。互利的例子是厌氧菌种,它们定植于哺乳动物结肠 ,共生的一个例子,是存在于人体皮肤的不同种类的葡萄球菌。这两者定植无一被认为是感染。感染和定植之间的区别通常只是在于环境。非致病性微生物给与特定环境可以变成致病的,同样即使是最致命的有机体需要一定的环境才会导致一个没有免疫能力的感染。某些定植的细菌,如棒杆菌种和草绿色链球菌,阻止致病性细菌的粘附和定植,从而与宿主有着共生关系,防止感染,加速伤口愈合。
宿主接种病原体的结果和最终的结果所涉及的变量包括:
§病原体进入的途径和它所能达到的宿主区域的通道§特定生物体的内在的毒性§初始的免疫增强剂的数量或负荷§被定殖的宿主的免疫状态例如,葡萄球菌种对皮肤是无害的,但是,当存在于一个正常无菌的空间,如在关节腔或腹腔,就会无障碍繁殖,对宿主造成重负。
在临床实践中看到数量庞大的伤口,可能很难知道哪些慢性伤口发生感染。评估症状和体征,有质量的数据有限。美国医学协会的“合理的临床检验系列” 杂志中,一份对慢性伤口的评论量化了加重的疼痛作为一个感染指标的重要性。 评论表明,最有用的发现是疼痛程度增加与感染正相关[概率比(LR)范围, 11~20],但无疼痛(阴性概率比范围, 0.64-0.88 )不排除感染。(总结LR 0.64-0.88 )疾病如果宿主的保护性免疫机制受到损害,生物体对宿主施加伤害,疾病可能就会出现。微生物释放出多种毒素或破坏性酶,造成组织损伤。例如,破伤风杆菌释放一种毒素,瘫痪肌肉, 葡萄球菌释放的毒素造成休克和败血症。并非所有的病原体引起所有的宿主产生疾病。例如小于5 %的人感染小儿麻痹症后发病。另一方面,某些病原体是高毒性的。朊病毒导致疯牛病,克雅氏病杀死几乎所有被感染的动物和人。
持续性感染的发生是因为身体不能清除初次感染后的病原体。持续感染,其特征在于感染性生物体存在潜伏感染,偶尔复发活动性感染,循环反复。有某些病毒通过感染的身体的不同的细胞,以维持一个持续感染。有些病毒一旦获得,便从未离身。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疱疹病毒,它们往往隐藏在神经,时机适合便复发。
持续性感染,造成全球每年数百万人的死亡。在许多欠发达国家,慢性寄生虫病感染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传播感染的生物要生存并在其他宿主重复它的感染周期,他们(或他们的后代)必须离开现有的聚居地另去他处引发感染。感染可以通过许多潜在的途径传播。感染的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当个体接触“病源地”发生直接接触感染。这可能意味着接触了感染的体液或饮用受污染的水或鹿蜱叮咬。直接接触感染也可源于吸入感染性微生物气溶胶粒子,这些粒子出于打喷嚏或咳嗽。另一种常见的直接接触传播的途径,涉及性的活动 - 口交,阴道交或肛交。
当生物体能够很长一段时间经受住宿主以外的恶劣的环境,在特定条件出现时,仍然保持感染性,就会发生间接接触感染。经常被污染的无生命的物体,包括玩具,家具,门把手,手巾纸抹布或感染患者的个人护理产品。接触了感染生物用过的食品、饮用品,是间接接触传播疾病的另一种情况在欠发达国家的一种常见的传播方式,粪 - 口途径传播。在这样的情况下,污水被用于清洗食物或饮用。这导致食物中毒。常见的粪 - 口传播病原体包括霍乱弧菌孢子虫,贾第虫种,轮状病毒,溶组织阿米巴,大肠埃希氏菌,和绦虫。这些病原体大多导致肠胃炎。
所有的上述模式是水平传播的例子,因为感染的生物体是从人到人同一代的传播。也有各种垂直传播的感染――这是由母亲在分娩或胎儿发育过程中传染给孩子。这种传播方式的常见疾病包括艾滋病,肝炎,疱疹,巨细胞病毒。
治疗和预防可行的治疗和预防策略,是破坏感染周期。例如,足够的卫生可以减少直接传输,保持环境卫生,健康教育。
当身体遭受感染攻击,抗感染类药物可以抑制感染。有四种类型的抗感染或药物:抗菌素(抗生素),抗病毒,抗结核,和抗真菌。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类型,抗生素可通过口服,注射或可局部应用。治疗严重的脑感染要静脉注射抗生素。有时,使用多种抗生素,以减小抗药风险并增加疗效。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不影响病毒。抗生素通过减慢细菌繁殖或杀死细菌起效。最常见的应用于医药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洗手,穿外套,戴口罩这些技巧可以防止感染由医生传播给病人,反之亦然。经常洗手仍然是最重要防线,可以防止不希望的生物的传播。营养必须改善,生活方式必须有所改变――避免使用非法药物,使用安全套,加入锻炼计划。烹煮食物,避免食用已留在外面很长一段时间的食物也很重要。不要超过治疗量长期服用抗生素。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药物抵抗和发生机会性感染,如艰难梭菌性肠炎。预防感染的另一种方式是接种疫苗,它能促进接种宿主形成免疫抵抗力。
化石纪录对研究灭绝的生命形式中的伤害与疾病事件的古代病理学者、科学家而言,化石遗骸中的感染证据是一个很有趣的题目。已发现的食肉恐龙的骨头有感染的迹象。当感染出现时,这些感染似乎更倾向于局限在身体的仅仅很小区域。早期食肉恐龙艾雷拉龙的头骨表面展现出坑状伤口,伤口周围肿胀并有多孔骨。伤口周围的骨头的不寻常的质感,表明他们遭受了一种短期的、非致命性感染。科学家研究头骨推测,咬痕来自于另一个同种龙的攻击。其他食肉恐龙的有记载的感染证据包括高棘龙、异龙、暴龙和柯特兰组龙。暴龙互相攻击而致感染,就像艾雷拉龙头骨标本一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