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脓肿(Intracerebral abscess)是位于脑组织内的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脓肿。少部分脑脓肿也可由真菌及原虫引起。脑脓肿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最常见。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该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
病因及病理:
脑脓肿一般继发于体内的化脓性感染,根据细菌来源可分为以下5类:耳源性、鼻源性、血源性、外伤性和隐源性脑脓肿。耳源性可继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多见于颞叶;鼻源性脑脓肿由邻近副鼻窦化脓性感染侵入颅内所致;血源性脑脓肿多由于身体其它部位的化脓性感染,细菌栓子经动脉血行播散到脑内而形成多发性脑脓肿;外伤性脑脓肿多继发于开放性脑损伤,尤其鉴于脑穿透性伤或清创手术不彻底者,致病菌经创口直接侵入或异物、碎骨片进入颅内而形成脑脓肿;隐源性是原发感染灶不明显或隐蔽,机体抵抗力弱时,脑实质内隐伏的细菌逐渐发展为脑脓肿。
脑脓肿的病原体主要为各种化脓性细菌,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等。真菌,主要是霉菌引起的脑脓肿很少见,主要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脓肿多为单发,也可为多发。脑脓肿的形成可分为4期:早期脑炎期、晚期脑炎期、早期包膜形成期和晚期包膜形成期。脓肿形成的过程于病原菌的种类及毒性、机体的抵抗力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等有关。脓肿一般1-2周初步形成,4-8周以上完全形成。
临床表现
根据脑脓肿的临床表现形式可大致归纳为5个临床类型:急性暴发型、脑膜炎性、潜伏型、脑瘤型和混合型。
临床上患者可出现急性全身感染症状,颅内压增高和神经系统局灶定位症状等三大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脑疝形成及脓肿破溃。早期可出现全身急性感染症状,发热,头痛,呕吐,颈部抵抗及脑膜刺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急性颅内压高,脑疝而死亡。颅内压高的症状可表现为头痛,部位与颅内病灶有一定关系,出现喷射性呕吐,伴有不同程度精神及意识障碍。局灶体征可出现中枢性瘫痪,失语,癫痫,共济失调等症状。脑疝形成及脓肿破溃是脓肿可能发生的危象,可使病情恶化,出现高热,昏迷,甚至死亡。
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有助于诊断:脑脊液白细胞可轻中度升高,一般在50-100×106/L以下,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少数合并化脓性脑膜炎者脑脊液白细胞数可达数千以上,蛋白也相应增高,糖降低。
头颅X线平片可发现乳突、副鼻窦和颞骨岩部炎性病变等。
脑CT 是诊断脑脓肿的重要方法。脑脓肿的典型CT表现为边界清楚或不楚的低密度灶,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脓肿周边呈均匀环状增强,脓肿附近脑组织可有低密度水肿带,脑室系统可受压、推移等。 磁共振成像(MRI)能比 CT更早的显示早期病灶,对早期脑坏死和水肿的显示比CT敏感,可以区分脓液与水肿强,确定包膜形成,增强MRI可见脓肿壁的环状增强。
诊断:本病的确诊主要依据临床特征、流行病学资料、MRI及脑脊液检查。
有原发化脓感染,开放性颅脑损伤史,出现神经系统局灶性损害的定位症状,伴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或者脑膜刺激征等,应考虑脑脓肿的存在,CT和MRI能精确地显示多发性和多房性脑脓肿及脓肿周围组织情况。
鉴别诊断:脑脓肿需要与化脓性脑膜炎、脑肿瘤、硬膜外或硬膜下脓肿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等疾病鉴别。
1、化脓性脑膜炎:尤其是耳源性脑膜炎。起病急,头痛剧烈,发热,脑膜刺激征明显,但是无神经系统局灶体征,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升高显著,也可进行进一步影像学检查鉴别。
2、转移肿瘤:患者一般无原发感染灶症状,进展缓慢,脑脊液细胞数多正常。头CT及MRI检查可显示病灶的特点以助鉴别。
3、硬膜外或硬膜下脓肿:与脑脓肿合并存在,也可独立发生。一般单纯的硬膜外缺少颅内压升高和神经系统局灶性损害的表现。硬膜下脓肿病情进展快,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明显。血管造影可显示脑表面为一无血管区,CT发现脑表面低密度的脓肿影像。
治疗:在脓肿尚未完全局限以前,应进行积极的抗炎症和控制脑水肿治疗。脓肿形成后,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依据病情急缓,临床病理阶段,脓肿的部位与范围,机体的反应综合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加强营养,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失调;合理应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予以颅内压高患者,可予以脱水及激素减轻炎症;脓肿形成可予以外科穿刺抽脓、导管引流、必要时予以脓肿清除术,对于已经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的患者,可予以康复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