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病因:
一、退行性变目前认为,其基本病因是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可以理解为老化)。由于腰椎所承担的特殊的生理功能,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比其他组织器官要早,而且进展相对要快。即由于椎间盘受体重的压迫,加上腰部又经常进行屈曲、后伸等活动,易造成椎间盘的挤压和磨损,尤其是下腰部的椎间盘,从而产生退行性改变。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是本病发生的基础。
二、其他因素
1、外力作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部分人往往存在长期腰部用力不当、过度用力姿势或体位的不正确等情况。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的损伤日积月累地作用于椎间盘,加重了退变的程度。
2、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
(1) 椎间盘在成人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也较差,特别是在退变产生后,修复能力更加微弱。
(2) 椎间盘后外侧的纤维环较为薄弱,在腰5、骶1平面时宽度显著减少,对纤维环的加强作用明显减弱。
(3) 腰骶段先天异常:腰骶段畸形可使发病率增高,这些异常常造成椎间隙宽度不等,并常造成关节突关节受到更多的旋转劳损,使纤维环受到的压力不一,加速退变。
3、种族、遗传因素:有色人种发病率较低;例如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等发病率较其他民族明显要低。
常见的诱发因素
①腹压增高,如剧烈咳嗽、便秘时用力排便等。
②腰姿不当,当腰部处于屈曲位时,如突然加以旋转则易诱发髓核突出。
③突然负重,在未有充分准备时,突然使腰部负荷增加,易引起髓核突出。
④腰部外伤,急性外伤时可波及纤维环、软骨板等结构,而促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
⑤职业因素,如汽车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易诱发椎间盘突出。
临床表现:
1、腰部疼痛腰痛是大多数本症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少数病人只有腿痛而无腰痛,所以说并不是每一个患者一定会发生腰痛。还有一些患者先出现腰痛,一段时间后出现腿痛,同时腰痛自行减轻或消失,来就诊时仅主诉腿痛。痛多为刺痛,常伴有麻木、酸胀的感觉。
2、下肢放射痛腰腿痛在外伤、劳累和受寒后容易发作,发作时如卧床休息,疼痛往往减轻。从事重体力劳动尤其是反复弯腰活动者发生腰腿痛几率高。任何使腹压增加的因素如咳嗽、用力排便、大笑、喷嚏、抬举重物、慢性咳嗽等,都容易诱发腰腿痛,或使已发生的腰腿痛加重。
3、腰部活动受限如纤维环未完全破裂,腰椎取前屈位置,后伸受限。原因在于腰椎前屈时,椎板间的黄韧带紧张,增加了椎管容积和椎间隙后方空间,相应的后纵韧带紧张度增加使突出的髓核部分还纳,从而减轻了神经根压迫的症状。
4、脊柱侧凸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减轻疼痛所采取的姿势性代偿畸形。
5、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跛行多为间歇性,即行走一段距离路程后出现下肢疼痛,无力,弯腰或蹲下休息后症状可缓解,仍能继续行走。
6、感觉麻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中,有一部分不会出现下肢的疼痛,而仅出现肢体的麻木感,这多数是因为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的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的。
检查方法:
X线
腰椎间盘所包括的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密度均较低,在X线下并不显影,因此临床上腰突症患者的腰椎X线平片可仅有一些非特异性的变化,甚至无异常变化。
CT检查
腰椎的CT可以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受压的情况,同时还可显示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椎管和侧隐窝狭窄等情况。
核磁共振(MRI)
核磁共振没有辐射,可以多方位成像(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和斜面),对解剖细节显示较好,对组织结构的细微病理变化更敏感(如骨髓的浸润),可以排除神经和脊柱肿瘤等。对于一些落到椎管的髓核组织也不会遗漏。是目前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有力的诊断方式。
治疗方式: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疗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疗法,约80%以上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均可得到缓解和痊愈。其主要疗法有:
① 卧床休息;
② 牵引治疗;
③ 推拿按摩治疗;
④ 物理治疗;
⑤ 消炎镇痛药物的治疗,主要有:乐松、扶他林等,此类药物适合于大多数病人,但少数病人有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胃痛、腹泻等,有消化道溃疡的病人慎用或禁用;
⑥ 减轻神经根水肿药物的应用,如甘露醇、激素等,这类药物的消炎镇痛作用非常突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急性发作期尤其明显,但甘露醇对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激素在停止用药容易出现症状反跳现象。
手术治疗
传统的椎间盘摘除术有开窗法、半椎板切除以及全椎板切除等方法。开窗法软组织分离较少,骨质切除局限,对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小,大多数椎间盘突出可采用此方法。除传统的椎间盘摘除术外,间盘镜摘除术,但此类手术有严格的适应症,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适合,需骨科专业医师确定手术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