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病毒性肝炎外,脂肪性肝病成为威胁国人肝脏健康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脂肪肝多发于以下几种人:肥胖者、过量饮酒者、高脂饮食者、少动者、慢性肝病患者及中老年内分泌患者,肥胖、过量饮酒、糖尿病是脂肪肝的三大主要病因。根据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程度进行分类,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①单纯性脂肪肝:肝脏的病变只表现为肝细胞的脂肪变性。②脂肪性肝炎:是指在肝细胞脂肪变性基础上发生的肝细胞炎症。③脂肪性肝纤维化:是指在肝细胞周围发生了纤维化改变。④脂肪性肝硬化:脂肪性肝硬化是脂肪肝病情逐渐发展到晚期的结果。
由于脂肪肝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而肝穿刺活检又有创伤性,现主要采用B超和CT诊断脂肪肝。现已证实,通过影像学检查不仅可筛选脂肪肝,并能确定诊断。鉴于B超诊断脂肪肝具有经济、迅速、无创伤等优点,因此,定期给脂肪肝高危人群作肝脏B超检查是早期发现脂肪肝的最佳方法。治疗上,首先,找出病因,如长期大量饮酒者应戒酒;营养过剩、肥胖者应严格控制饮食;有脂肪肝的糖尿病人应积极有效地控制血糖。其次,调整饮食结构,提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饮食。还有,适当增加运动,促进体内脂肪消耗。最后,药物辅助治疗早期发现积极治疗,一般都能痊愈。
据统计,世界上有1500万~2000万人酗酒,其中10%~2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病,临床常见三种类型:①酒精性脂肪肝一般没有症状,有人可出现乏力、倦怠、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表现,还会有肥胖、肝脏肿大等体征。②酒精性肝炎患者发病前往往短期内曾大量饮酒,临床表现除了有酒精性脂肪肝的症状外,还有发热、腹痛、腹泻等,且有明显的体重减轻。患者可出现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增多、转氨酶升高、血清胆红素增高等表现。③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早期无症状,中后期可出现体重减轻、食欲不振、腹痛、乏力、发热、尿色深、齿龈出血等症状。肝硬化失代偿期可出现黄疸、腹水、浮肿、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有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表现。
酒精性肝病的治疗主要针对:减轻酒精性肝病的严重度,阻止或逆转肝纤维化,改善已存在的继发性营养不良,酒精性肝硬化的治疗。①戒酒;②营养支持和营养治疗:酒精性肝炎患者可有继发性蛋白质热量不足性营养不良,与疾病的严重度和病死率有关。蛋白质应优先供给乳品、蔬菜类蛋白,脂肪的摄入要含有一定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于消化不良的患者,需要提供中链脂肪酸,对于慢性酗酒者,有时需要静脉输注氨基酸尤其是支链氨基酸来维持正氮平衡。③药物治疗:长期饮酒者由于肝内维生素代谢障碍而常有维生素缺乏,尤其是维生素B1、B6、叶酸以及维生素A、E,因此补充维生素是必需的,尤其是维生素B1。除此以外,长期饮酒者有锌、硒缺乏,这两种微量元素是重要的抗氧化剂,应用抗氧化剂如锌、硒、维生素E能够有效治疗酒精性肝病,降低病死率。
药物性肝炎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据临床统计有500种以上的药物引起肝脏的损伤,中药对肝脏的损伤也越来越多见。药物所致肝损害的两个重要因素包括,一为药物本身对肝脏的损害,二为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故前者常被称为可预测性损害,后者则多呈不可预测性。不同药物引起的肝炎临床表现差别很大,可表现为急性、慢性肝炎。急性药物性肝炎多数发热不明显,可有乏力、尿色加深、皮肤瘙痒、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等,严重者可出现暴发性肝衰竭,肝细胞大量坏死,病人在一至两周内可死亡。约10-20%的暴发性肝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其病死率高达50%以上。慢性药物性肝炎起病缓慢,常伴有肝脾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关节炎、肾损害、皮肤黏膜病变等肝外表现,如果未及时停药进行治疗可出现肝功能衰竭或发展为肝硬化。治疗方法:立即停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一般治疗与其它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肝炎相同,若异烟肼引起的肝炎可用较大剂量的维生素B6静点,有过敏、黄疸较深,可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待病情减轻后逐渐减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