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及主持了数百项国际、国内中心临床试验研究课题。对开发国内外抗肿瘤新药,应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扶正中药的促免疫作用以及在淋巴瘤、小细胞肺肿瘤和睾丸肿瘤的综合治疗方面属国际领先水平。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
作为我国肿瘤领域的知名专家,孙燕院士身兼数职――不但是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名誉主席,也是中国内科肿瘤学会主席。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麻醉药品管理委员会委员。所以,记者这一次采访孙燕院士,谈的不仅仅是肿瘤防治,还有一个更加沉重的话题不能回避,那就是“癌痛”。
多数人对癌症痛苦的认识,只停留在化疗的脱发和呕吐,但是,癌症病情进展中发生的癌痛甚至比化疗带来的副作用更加可怕,那种深入骨髓的疼痛让很多患者痛不欲生,只想尽快赴死。著名硬汉作家海明威就是不堪癌痛的折磨,选择开枪自杀的。虽然阿片类药物已经能帮人类克服癌痛,但认识上的误区已经让很多患者生不如死。
近日,在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中国卫生科教音像出版社承办,萌蒂(中国)制药有限公司支持的“无痛生活 品质人生”中国镇痛周关注癌痛媒体沟通会上,孙燕院士给出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310多万,癌症疼痛人数将近200万。卫生部全国范围癌痛现状调查结果显示,癌痛发生率为61.6%,34晚期癌症患者伴随癌痛。
面对癌痛治疗不利的局面,孙燕院士强调:“癌痛不仅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还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很多肿瘤晚期患者,经常因身体疼痛而最终失去求生意志,如何控制疼痛已经成为癌症治疗中的重要一环,甚至是癌症末期病人追求生命最后尊严的唯一要求。”
虽然从2011年起,卫计委开始主导在全国推进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项目(GPM-Ward),经过4年的发展,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创建了735家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有力促进了我国癌痛规范化治疗事业的发展。然而,现状却是,我国癌痛规范化治疗水平距离先进国家和地区还有明显差距:我国仍有70%的癌痛患者未能得到足够的止痛治疗;基层医生的癌痛知识和治疗技能相对缺乏,癌痛治疗水平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差异明显,因此癌痛规范化治疗的理念亟需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
孙燕院士认为:“害怕成瘾是医生和患者不敢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的原因,由于鸦片战争的缘故,大家都对鸦片没有好感,总觉得会上瘾。我也曾经有过这个思想障碍,觉得给病人用阿片类药物不知是害了病人,还是帮了病人?但是,当我专门做这项工作20年以后,韩继生院士给我写了条幅‘为民除痛乃崇高的事业’,劝我不要害怕。我的感受是,一旦癌痛解决了,癌症的治疗就是满盘皆活了。”
镇痛治疗医患有误区
医药经济报:根据您了解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看,中国癌痛治疗的水平如何?
孙燕:癌痛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适当的药物治疗可以使90%以上的中、重度癌痛患者免除癌痛,获得相对较高品质的生活。目前,口服阿片类镇痛药物是治疗癌痛的首选,这是世界范围内的共识,并获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等权威机构的推荐。但是,中国医用阿片当量消耗的世界排名仅为第83位,亚洲排名仅为第19位,这与我国癌症的高发病率不成正比,这意味着很多患者的癌痛得不到应有的控制,我国癌痛的规范化治疗依然任重而道远。
医药经济报:很多时候,我们从大量的文学作品以及影视剧里了解到,忍住疼痛似乎对于疾病恢复更有好处,大家担心镇痛药带来的种种风险。那您认为,如果不采取镇痛措施,对于癌症的治疗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孙燕:在2002年第10届国际疼痛大会(IASP)上就已经达成共识:疼痛是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得不到及时缓解,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而癌痛是其中机制最复杂的一种,也是医生、患者、家属最容易忽视的临床常见问题。
癌痛会造成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痛苦,会降低患者身体机能和免疫力,以及接受肿瘤治疗的耐受能力和效果,影响患者抗肿瘤治疗的信心和生活质量。
抗痛和抗癌同等重要,良好的抗癌治疗与抗痛治疗相结合,不仅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可明显改善预后。癌痛治疗越早越好,肿瘤患者在确诊之初,就应有医生对其疼痛等级、身体机能、心理状态等进行全面评估,以控制癌痛、改善功能为目标,进行癌痛的规范治疗。
而且我可以坦率地说,我们的癌症病人都非常可爱,都是对生活非常渴求的人,他一旦疼痛解决以后不会滥用止痛药物,所以我们对麻醉药的政策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医疗的需求,现在对我们这些肿瘤医生来说处方是很宽的,我现在甚至可以给有些病人开两周的药,当然我要很慎重,不能乱给。
医药经济报:患者很担心服用了这些药物之后会造成上瘾,那从您的从医经历看,患者进行癌痛的镇痛治疗会不会有成瘾的风险?
孙燕:病人和普通人不一样,普通人使用这种药物会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但是,病人不一样,癌症患者的疼痛反射同瘾君子的毒品成瘾在大脑的中枢反应是不一样的,癌症患者是疼痛中枢,和吸毒者的成瘾不一样。我们癌痛病人一旦止痛了以后,不会去追求那种感觉。我实在地说,我做了半个世纪的癌症研究工作,也曾经有几个病人因为用麻醉品造成成瘾的,我反复地回想了一下,50年左右大概我的病人中有4位有点成瘾,这点我个人还是有过错的。
但是,从国外的资料看,调查了24000例,其中有7例成瘾的,占了0.029%,另外一份资料是调查了2000个使用鸦片类药的病人,其中成瘾率仅占了0.033%。从我个人的经验看,我在50年里看过的病人无数,但成瘾的只占万分之二,从这个数据看,大家不应该再有所担心。
用药沿用三阶梯
医药经济报:从临床角度看,应该如何用药才能避免出现成瘾,并且还能实现镇痛的目标?
孙燕:对于癌症疼痛,WHO推荐了三阶梯镇痛原则,而三阶梯镇痛原则的讨论,当时我是参与的,从1990年药监部门正式出面,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大会,到现在19年了,我们在癌痛治疗上的成绩还是很大的,很深入人心。
三阶梯镇痛原则是什么?就是把疼痛分成阶梯,分轻、中、重3种,轻度的就不要用吗啡,用阿司匹林这类口服的镇痛药就可以。到了中度的疼痛,怎么样区分轻度和中度疼痛就是我们医生的事,很简单地说,轻度疼痛就是说不影响休息,基本上还是有可以忍耐的这种叫做轻度。中度疼痛基本上需要治疗,不治疗忍耐不太好,影响睡眠。重度疼痛,当然疼痛更厉害,所以中度的疼痛就是用弱吗啡阿片类的药,强的疼痛一定是要给吗啡类的药。
第二就是按时给药,疼不疼都给药,而不是等疼痛了再给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还有就是最好给予方便的口服药,给药需要个体化,还要综合其他的方面的治疗,比如社会、心理、物理的治疗,甚至手术,各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对癌症病人止痛的治疗。
我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一个病人疼痛的时候消耗是最大的,因为病人疼痛以后免疫功能就下降了,不能吃、不能喝,休息也不好,整个身体就垮了。解决疼痛以后,给他一个非常好的转机,这样能促使他继续接受其他治疗,所以说,解决疼痛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而且我从做这个工作以后,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道德的事。
医药经济报:未来,在推动癌痛治疗方面,您还打算开展哪些工作?您对从事癌症治疗的临床医生有什么建议?
孙燕:从1900年以后我们办过800次训练班,更重要的是我国政府为此下发了8份红头文件,一项癌痛工作得到政府这么多的支持是很少有的,我们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名词叫GPM,叫“规范化的疼痛获益”,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
未来,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正在合作开展“癌痛规范化治疗合理用药项目”,
希望能够提高中国的癌痛规范化治疗水平。
80%以上的癌症患者,在整个疾病发展过程中,或轻或重都会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疼痛折磨。当然有些疼痛是由疾病本身由于肿瘤对局部器官的浸润带来的,有些是治疗手段带来的,更多的疼痛是由于多发的骨转移导致的骨痛。
癌痛还不光影响患者本人的生活质量,还影响到病人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其实我们经常讨论的“恐癌症”恐什么?就是恐惧疼痛,晚期癌痛经常是忍受不了的。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想办法给癌痛患者既治病又治心,一定要在治疗原发性疾病的同时,想方设法帮助癌症病人缓解癌痛、控制癌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