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某,女性,17岁,1983年11月20日初诊。
主诉:心悸,胸闷4年,加重1年余。
病史:病者于4年前剧烈运动后出现心悸,胸闷,休息后缓解。1983年5月7日运动中突然昏厥,送医院抢救1983年8月在阜外医院经查心电图、心电向量、超声心动、X光片,诊为“肥厚性心肌病”,经西医住院治疗缓解,今来中医治疗。
现症:现心悸,气短,胸闷,时觉胀痛,面色淡白,头晕,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口渴不饮,口唇微紫,舌暗边尖紫,有瘀点,脉细无力。
中医诊断:心悸、胸痹,证属心气不足,胸阳不展,瘀血阻滞。心气不足故心悸,气短,胸闷,头晕,神疲;胸阳不振故面色淡白,形寒肢冷;口唇微紫,舌暗边尖紫,有瘀点,脉细等是瘀血阻滞之象。
西医诊断:肥厚性心肌病。
治法:益气温阳,宽胸活血法。
瓜蒌15g、薤白10g、桂枝5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5g、丹参15g、桃仁10g、红花6g、甘草6g。
方中瓜蒌、薤白、桂枝宽胸通阳;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益气健脾;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全方共奏温阳益气,宽胸活血之效。
二诊:服药18剂,胸闷胀痛、心悸明显减轻,舌尖紫暗瘀点明显减少或消退,脉稍有力。夜寐不佳,口腔溃疡,口唇周围及鼻头、天庭可见红色粟粒样痤疮,舌胖淡尖红,有齿痕,苔薄微黄,脉左沉滑,右沉细。病人青春年少,湿热内蕴,相火有余,治以清化调理法。药用:1、黄连10g、上肉桂1g、竹茹10g、半夏10g、茯苓15g、瓜蒌15g、枳实10g、丹皮10g、僵蚕10g、薄荷10g、炒枣仁15g、六一散包15g。水煎服。2、 桑叶10g、苦参10g、薄荷15g、黄柏10g、硼砂6g、儿茶6g。泡水漱口。
三诊:汤剂口服18剂后,口糜痤疮已痊,心悸气短大减,胸闷偶作,月经来潮有血块,色紫红,少腹阵痛,舌有少许瘀点,苔白微滑,脉细滑,湿热除相火清,仍以原法变通,药用:桂枝6g、瓜蒌皮9g、半夏9g、陈皮9g、太子参20g、茯苓9g、丹参15g、赤芍12g、红花3g、当归10g、郁金10g、元胡9g、
四诊:服药8剂,胸痛消失,心悸未作,夜寐差,口干夜甚,心中烦热,舌尖红,苔薄腻,脉弦滑寸大。心阴不足,虚热内扰,治以养心阴,清虚热,佐以活血化瘀法。药用:沙参12g、麦冬9g、小麦15g、茯苓10g、栀子6g、豆豉9g、知母6g、丹参10g、郁金9g、菖蒲10g、葶苈6g、甘草3 g、服药7剂,症状消失。
按语:青少年阳常有余,生机旺盛,阳气之虚或是一时之变,温补应注意病情变化,随证调整用药。本例面色淡白,形寒肢冷,用少量桂枝温通阳气,18剂而出现口疮、痤疮,即予调整而息。再服8剂阴虚内热突现,以养心阴,清虚热收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