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囊肿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长骨干骺端的局限性骨的瘤样病损,好发于股骨颈、股骨上端和肱骨上端。随着年龄增长,囊肿逐渐向骨干方向移动。囊壁为一层纤维包膜,囊内为黄色或褐色液体。病变导致骨质破坏,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该病一般诊断比较容易。但骨囊肿术后复发率较高,而且合并病理性骨折的处理仍有争论,临床上往往会出现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的并发症。
骨囊肿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
囊肿的分型
骨囊肿发生在骺板或靠近骺板处称活动型骨囊肿;骨囊肿发生在干骺端或骨干处,离开骺板称静止型骨囊肿。Neer将位于骺板5mm以内骨囊肿称活动型骨囊肿,距骺板5mm以上骨囊肿称静止型骨囊肿。活动型有复发倾向。
治疗方法
囊肿刮除是否彻底及植骨是否充分是复发重要因素之一。囊肿开窗或开槽不要太小,以便囊内容物刮除彻底,尤其是纤维包膜和囊腔的两端及骨嵴凹陷处,必要时骨嵴用圆形磨钻磨除。随后95%酒精烧灼残腔壁,植骨填塞必须致密,不留死腔。最好采用颗粒状骨质植骨。
年龄
年龄越小,囊肿越易复发。
治疗方案
骨囊肿并发病理性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保守治疗待病理性骨折愈合后再治疗骨囊肿,另一种是囊肿及骨折一并治疗。
前一种方法待骨折愈合后,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容易彻底清除。骨痂大量生长,骨皮质较厚,骨强度增加,扩大开窗或开槽而不必担心骨折延迟愈合。病理性骨折后,囊液流出囊腔,自然地降低囊腔内压力,明显改善骨髓血运。一方面减少渗出液,降低炎性因子白介含量,从而减少炎性因子刺激破骨细胞引起骨质吸收,另一方面骨髓血运改善,刺激了成骨系统,促进新生骨形成。
后一种方法,囊腔骨皮质本身较薄,骨强度低。骨折后局部正常骨质丢失,如立即病灶清除,一方面容易造成骨质大量丢失,加重局部血运破坏,导致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还会发生骨缺损导致骨短缩。而且病灶清除后,骨强度明显降低,须采用外固定支架或内固定物来加强。另一方面,骨折时局部组织肿胀囊液流出与血痂混合,瘤样组织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病灶清除时病变组织不易彻底清除且易造成正常骨质丢失。
骨囊肿治疗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保守治疗包括激素注射、自体红骨髓注射;手术治疗包括钻孔引流、病灶刮除加植骨术。部分骨囊肿患者在发生病理性骨折后囊肿能自愈。目前普遍认为:骨囊肿并病理性骨折优先采取保守治疗。若骨折愈合后,仍残留囊肿,则应作手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