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男女之比为2~3:1,是近几十年来发病数和死亡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上升最快的肿瘤之一。在欧美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我国过去其发病率一般在第五、六位左右,从近年流行趋势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发病患者数也在增加,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发达的城市或地区。据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资料显示,目前北京市每年新增癌症患者约2万名,其中结肠癌位居第二位。结肠癌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癌症,早期病例无淋巴结转移者,治愈的希望最大,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大多数死亡的结肠癌患者,不是死于病症本身而是死于对结肠癌的一无所知。因此了解结直肠癌的相关知识非常必要。
容易得大肠癌的人群包括肥胖、高蛋白高热能低纤维饮食人群,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有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人群,其主要原因是高脂肪食谱和纤维素摄入不足。提高早期结肠癌的治愈率关键在于尽早发现、及时诊断、妥善治疗。结肠癌生长较缓慢,及早发现癌肿,将其扼杀在滋生阶段,控制病情,结合有效的治疗手段,完全可达到根治目的,即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早期结肠癌的治愈率。
结肠癌的早期症状多不典型,通常要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有症状,因此临床容易误诊。如果能对可疑症状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并高度警惕结肠癌的危险信号,则可提高早期诊断率,打下良好的基础。结肠癌早期重要信号:1、便血;2、大便习惯改变;3、大便性状改变;4、不明原因贫血。此外,根据大肠癌发生部位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右半结肠主要以全身症状为主:包括消瘦、贫血、右侧腹部不适等。而左半结肠主要以梗阻症状多见:包括腹痛、腹胀、偶尔会触及到肿物。
临床发现有不少大肠癌患者,尤其是结肠癌患者,在被发现肿瘤时并发着一定程度的贫血。贫血可表现为头昏、乏力、怕冷、皮肤干燥,还有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心慌、气短、食欲减退,胃肠功能紊乱等,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很大。冬季的天气寒冷,更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使得这些症状表现得更为明显。然而,不少患者误将贫血当“怕冷”,或单纯以为是血虚,乱吃补药耽误治疗。因此判断自己是不是贫血不能单凭主观感觉,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医学上,在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称为贫血,其中以血红蛋白最为重要,成年男性低于120g/L(12.0g/dl),成年女性低于110g/L(11.0/dl),一般可认为贫血。因肠癌引起的缺铁性贫血的特点是,经补铁治疗,患者血红蛋白时高时低或始终难以纠正。结肠癌以缺铁性贫血为首发表现者并非鲜见,其早期患者无腹痛,腹胀,便秘和腹泻交替现象,又无腹部肿块扪及,无解浓血便等结肠癌症状,因此十分容易被漏诊。因而,如果出现上述不适症状,应上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确实。
结肠癌的存在导致消化道慢性长期出血,另外大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出现肿瘤后,也影响了影响了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由大肠癌引起的贫血情况和因营养不良引起的贫血情况不一样,营养性贫血可以通过补充营养物质或是药补来治疗。但如果是大肠癌引发的贫血,由于癌细胞浸润破坏结肠内壁粘膜及粘膜下血管,会造成患者慢慢失血,这犹如一个无底的窟窿,上面补进来,下边又漏出去,所以患者的缺铁性贫血始终难以纠正,常规补血方法无法达到补血效果,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大肠癌,才能使贫血情况得到改善。不少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去血液科却查不出任何病因,一直当作缺铁性贫血治疗,经治疗发现贫血加重,再深究贫血原因,居然是得了结肠癌。最新的英国《结肠直肠病》杂志刊登新研究发现,此类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很可能是结肠直肠癌的早期症状。英国达勒姆大学教授达梅里博士及其同事对至少62.8万名40岁以上的患者进行了研究。参试者接受了缺铁性贫血筛查,结果发现1/3缺铁性贫血患者后来都患上了结肠癌。
据国外资料报道I、II、III、IV期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则分别为93%、84%、44%和8%。可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肠道恶性肿瘤疗效的关键。而贫血又是肠道肿瘤发出的早起信号,所以,当中老年人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的人,或者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特别是喜食高蛋白、高脂肪、少运动的人群,如果出现了无法通过食疗、药补缓解贫血的情况,必须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