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 眩晕
晕厥定义为短暂性意识丧失,平均5-22秒,具有一过性、自限性、短时性、无外部因素。基本机制是短暂性大脑半球低灌注(脑缺血)可发生抽搐、尿便失禁。发生原因有脑血流骤然减少,当脑灌注压降至45-60mmHg时发生;神经反射性调节障碍,主要是通过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心跳减慢甚至骤停,全身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下降,脑灌注压降低(见于直立性低血压、颈动脉窦过敏、咳嗽、吞咽、排尿时所致);心排血量降低或心律失常;脑部病变或功能障碍,其他如神经性、代谢性比较少见。
多见于青春期体质较弱女性,其诱因多为情绪紧张、焦虑、饥饿、疲劳,有短暂的前驱症状,如头晕、恶心、出冷汗、无力 , 继则短暂(昏迷者时间长)
意识丧失、跌倒、血压迅速下降、脉弱缓,病人可很快恢复知觉(癫痫恢复慢 晕厥很少有咬破舌、尿失禁 而癫痫大发作常见)
血管减压性晕厥(血管抑制性晕厥、单纯性晕厥)
吞咽、排尿、咳嗽、体位改变、颈部突然转动等压迫颈动脉],通过血管迷走反射导致心脏抑制和全身血管扩张, 使心输出量降低引起晕厥。
反射性晕厥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顽固性干咳,发作时可无其他明显呼吸道症状和体征,可发生晕厥。临床上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协助诊断。
变异性哮喘
头晕或晕厥发生在由卧位变为站立时,或站立时间较长,有反复发作史;排除应用降压药、抗焦虑、利尿剂、腹泻、大量出汗;直立30秒后收缩压下降>15mmHg,同时立位心电图可记录到ST段下降,T波低平。
直立性低血压晕厥
临床常见于心律失常(过快或过慢)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肥厚性心肌病、急性心梗、左房粘液瘤(阵发性二尖瓣阻塞综合症,杂音随体位变化、心尖部肿瘤扑落音)致使心输出量下降,
导致急性脑缺血, 临床表现为突然晕厥, 偶有癫痫样发作。
心源性晕厥
多数患者有晕厥或猝死家族史,家族成员可能有异常心电图携带者;多见于青年男性,反复发作晕厥,部分患者以猝死为首发症状,晕厥或猝死往往在睡眠中发作,多无先灶,发作时可记录到多形室速或室颤;心电图特征:一般都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V1-V3导联ST段抬高、Q-T间期正常;钠通道阻滞剂激发试验,可抬高诊断敏感性;基因诊断。
Brugada综合症
患侧上肢乏力、易疲劳,上肢运动时出现头晕或眩晕、视物模糊,甚至晕厥;患肢血压明显低于对侧或测不出,锁骨上窝听到血管杂音;血管超声发现狭窄部位和程度,影像学确诊。
血管盗血综合症
临床表现为因脑局部供血不足及脑干病变或脑外伤,影响延髓的血管运动中枢而引起晕厥。 晕厥时间较一般晕厥为长, 有时发生面部或全身抽搐。
脑源性晕厥
典型的三联征为发作性眩晕, 波动性、渐进性、感因性的听力减退和耳鸣,
眩晕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眼球震颤、病人闭目卧床不敢翻身。眩晕发作每次历时数小时或数天,多可自行缓解(眩晕与晕厥不同是无意识障碍)。
梅尼埃病
病人于某种体位时出现短暂的眩晕,持续数秒至数十秒,重复该种头位时即可重复出现。作头位位置试验时可见在引起眩晕的同时,有短暂的水平兼旋转性眼球震颤,持续10-20秒,
短期重复多次检查可逐渐适应而不出现眩晕与眼震,无听力及其他神经系统损害。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为突发性眩晕,首次发作常在上感后数日发生。部分病人有慢性病灶性感染的证据。严重眩晕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但无耳鸣、耳聋,以青年、成年人多见。发作时常有自发性水平性眼球震颤,
变温试验示病侧前庭功能减退或丧失,有时双侧均有损害,听力不受影响,症状逐渐减轻,一般在数月内自行缓解,很少复发。
前庭神经元炎
中耳炎并发弥漫性化脓性迷路炎时可突发眩晕,伴恶心、呕吐、眼震、
听力严重丧失。病侧前庭功能消失,此外还可有耳痛、耳漏、头痛、发热等中耳感染症状。
中耳炎迷路并发症
患者年龄较大,起病甚快,有身体其他部位动脉硬化征像。产生急骤严重的眩晕 伴恶心、呕吐、虚脱,如耳蜗分支同时受累则伴有耳聋、耳鸣。
迷路卒中
突然出现眩晕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
、病侧肢体共济失调及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症,吞咽困难及同侧软腭麻痹、声带麻痹,病侧面部及对侧肢体、躯体的痛温觉减退或消失。动脉硬化史。
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
临床常见的症状为发作性头晕,其发病与头颈转动有密切关系。此外,可伴有疼痛、猝倒、闪光、视野缺损 及上肢麻痹。 影像学颈椎肥大性病变。
颈性眩晕
临床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及脑神经受累的症状、体征,同时伴有眩晕。影像学示脑干、小脑有占位性病灶或病变累及前庭神经、前庭核或其中枢联系,颅脑损伤也可使前庭核及中枢连接受损而产生眩晕。
中枢性眩晕
震颤 共济失调
发作性不自主运动,以抖动为主,还有跳、摆、颤抖、舞蹈样或粗大震颤样外观,常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