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针对性检查技术的普及和相关认识的加深,胰腺疾病检出率日益提高。相关知识的缺乏使手术成为许多患者的无奈选择,部分患者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哪些病变需要手术?手术能否获益?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胰腺疾病种类、涉及的治疗手段繁多,不少病变不需要外科治疗,少数病变只有特定条件下需要手术干预。笔者将这些手术干预不能直接获益的变异和疾病分为以下几类:
正常变异(n = 4)
胰腺由腹胰、背胰融合而成,发育过程中的任何细微改变都可使胰腺形态、密度异于多数胰腺,如果没有非手术不可的合并症,通常都不需要手术。
1、胰腺异常突起:相当常见,以胰腺头颈部异常突起最常见,胰尾增宽次之,胰体增宽者罕见,常被误认为“胰腺肿块”。CT、MRI平扫及增强图像上,该区域胰腺组织与其余胰腺组织密度/信号一致,且无胰管、胆管扩张等继发性异常。
2、胰腺发育不良/发育不全:罕见,腹胰发育不良导致背胰旋转形成假性“胰头肿块”,背胰发育不良则形成粗短的胰腺,影像学鉴别要点与胰腺异常突起相仿。
3、胰头增大:临床上并不少见,多数原因不明,部分患者为胰腺体尾部萎缩导致的胰头代偿性增大。影像学上,表现为胰头形态饱满,呈类球形或分叶状,异于常见的三角形,最大径>75px,但质地正常,也没有胆管、胰管病变,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4、环状胰腺:腹胰旋转不良时,可在十二指肠周围形成异位胰腺组织团块,影像学上表现为十二指肠外侧或四周有胰腺组织。如无合并十二指肠梗阻或胰腺炎、胰腺癌,则不需要手术。
非肿瘤性疾病(n = 3)
主要包括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炎性疾病。只要具备相应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知识,多数不难诊断。除个别严重的坏死性胰腺炎、活动性/急性血肿外,多数患者不需要外科治疗。
1、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包括胰腺真性囊肿、多囊胰腺、胰腺囊性纤维化。
2、代谢性疾病:血色病(多表现为肝脏含铁血黄素沉积,发生在胰腺者,十分罕见,表现为T1WI图像上,胰腺信号一致性减低,CT平扫,胰腺密度略增高)。
3、炎性疾病: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多数为胆源性,患者通常只有淀粉酶升高,而无影像学异常,少数患者的胰腺形态饱满,T1WI信号减低,经内科保守治疗,多数患者能迅速恢复正常)、慢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胰腺不均匀脂肪沉、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胰腺脓肿。
良性肿瘤(n=3)
特指那些不会恶变的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以胰腺脂肪瘤最常见(图16,胰腺实质内脂肪密度肿块,边缘清晰,形态欠规则,不会出现胆管/胰管扩张、梗阻性胰腺炎等并发症),血管瘤、淋巴管瘤罕见。
部分潜在恶性肿瘤(n=5)
随着体检和影像知识的普及,这一类肿瘤的检出率明显提高,由于具有恶性潜能,临床上多数选择手术,且占日常外科工作量的比例日益增高。
这一类肿瘤总的发病率不低,但恶变率差别很大,即使恶变,其演变速度也比胰腺导管腺癌慢许多,从生物学行为上讲,本组肿瘤多归于“慢癌”范畴。
考虑到病人年龄、病变部位、手术风险、恶变率等多种因素,并非每个患者都能通过手术获益。至少应与病人反复沟通,取得共识后,再择期手术。
部分晚期胰腺恶性肿瘤(n=3)
胰腺导管腺癌、胰腺转移癌、胰腺淋巴瘤等胰腺恶性肿瘤,如果伴有局部(血管、淋巴结、腹膜后间质、肾上腺、局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想完整切除肿瘤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临床上,除部分患者可通过姑息手术获益外,多数选择放疗、化疗、中医等内科或辅助治疗。
胰腺旁良性病变(n=11)
胰腺毗邻复杂,加上解剖知识有限,临床上常将胰腺周围来源疾病误认为胰腺病变(尤以将胰腺旁淋巴结病变误认为胰腺肿瘤者,最为常见),其中比较常见的非肿瘤性病变主要有以下几类:
1、胆管远端来源:先天性胆总管囊肿Ⅲ型、胆总管结石、胆管炎。
2、小肠来源:十二指肠憩室、十二指肠周围炎、十二指肠重复畸形、空肠(胰腺走行迂曲,被周围的空肠肠管填入,在横断面图像上形成“胰腺肿块”,连续图像或多平面重建像(MPR)上极易识别)。
3、淋巴结来源: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巨淋巴结增生症。
4、脾脏来源:副脾、胰尾内异位脾脏。
5、间质来源:腹膜后纤维化。
6、血管来源:门静脉/脾静脉瘤样扩张、脾动脉/胰-十二指肠动脉瘤。
讨论
临床上,可诊断为“胰腺肿块”的胰腺区域结构或病变约60余种 ,从病理、转归和能否获益角度分析,不少病变不需手术或手术受益有限,即便需要手术者(多为低度恶性或潜在恶性肿瘤),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和预后也与胰腺癌根治术有所不同。术前能否确诊是手术与否的基本前提。凭规范的影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经MDT讨论,多数“胰腺肿块”能确诊,对暂时不能确诊者,经定期随访、穿刺活检,也不难得出较准确的诊断。
限于篇幅,本文无法就每种疾病的具体影像表现、诊断与鉴别标准一一展开,作为笔者经验体会,难免疏漏,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斧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