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通过l14倒病例的综合分析,认为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的病机为邪气侵袭,气滞中皖,湿热内蕴,脾胃虚弱,当以理气畅中、清热化湿,辅以健脾和胃及活血之品为基本治法。辨证立法并结合体内外实验结果来选择用药是理想的组方途径。
关键词 慢性胃炎;幽f]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与慢性胃炎关系密切的细菌,曾先后被命名为弯曲菌样微生物和幽门弯曲菌。电镜观察业已证实HP具有致细胞病变的能力,参与慢性胃炎的致病过程。如何应用中医药清除HP感染并减少复发率已逐渐成为慢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通过114例慢性胃炎病例资料的分折,并结合有关临床报道,对HP阳性慢性胃炎的病机与治疗作一初步的探讨。
l、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4例病例中,男性 6l例,女性53例;年龄18~71岁,平均41、1岁,其中30岁以下16例,30~40岁42例,41~50岁33例,5l~60岁l5例,6O岁以上8例;病程0、5~40年,平均8、3年,其中5年以下52例,5~10年23例,11~20年29例,2O年以上1O例。
1、2 、方法
胃镜检查前,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1989年制订的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作胃镜检查并于病变明显处取活组织做病理诊断及HP检测。HP检测采用组织石蜡切片Warthin-Starry嗜银染色法 。
1、3、 病理诊断及HP检测情况
114例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0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2例。HP阳性者76例,HP阴性者38例。HP阳性组中,活动性胃炎共58倒,占87、88%:而HP阴性组中的活动性胃炎为l8例 占37、5%。
1、4 、中医辨证分析
共分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及脾胃虚弱(寒)型5个证型,各证型的HP阳性例数分别为30/38、10/11,12/18、4/12及20/35例。其中胃阴不足型HP阳性率最低,分别与前二型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均P<0、01);脾胃虚弱(寒)型HP阳性率也较低,分别与前二型比较,均P<0、05。
对HP阳性、阴性者分组进行证候分析发现,HP阳性组中出现次数最多的5个症状依次是科52例(68、42%)、疲乏50例(65、79%)、脘腹胀满49例(64、47%)、嘈杂44例(57、90%)、胃脘痛42例(55、26%);HP阴性组中出现次数最多的5个症状依次是疲乏31例(81、58%)、脘腹胀满29例(76、32%)、科24例(63、16%)、纳呆23例(60、53%)、口干22例(57、90%)。其中HP阴性组纳呆一症的出现率远高于HP阳性组(19例,占25%),P<0、O1。
在舌脉象中,HP阳性组黄苔(薄黄至黄腻苔)出现率(40例,占52、63%)虽高于HP阴性组(15例,占39、47%),但无统计学意义;而HP阴性组的齿印舌(15例,占39、47%)及少(无)苔、花剥苔(7例,占18、42%)出现率均明显高于HP阳性组(分别为14、3例,分别占18、42%、3、95%),均P<0、05。HP阳性组弦(滑)脉的出现率(38例,占50、9%)高于HP阴性组(10例,占26、32%),P<0、O5;而细(数)脉的出现率(23例,占30、26%)则低于HP阴性组(20例,占52、63%),P<O、05。
2 、讨论
2、1、 病机
一般认为HP感染属于中医邪气侵袭的范畴。本组资料结果表明,HP阳性慢性胃炎以实证(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多见,虚证(脾胃虚弱(寒)型、胃阴不足型)相应较少。
而在所有病例中,病程相对较短的肝胃不和、脾胃湿热两型的HP感染率都较高,其病变处于邪气实的阶段;胃阴不足、脾胃虚弱(寒)两型病程均较长,属于正虚邪亦不盛的状态,其HP感染率较低。至于胃络瘀血型则因多由其它证型变化发展而来,往往虚实错杂,故HP感染率介于虚、实证型之间。
从证候情况来看,HP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常见症状都包括有科㈦涓拐吐⑧性印⑽竿钔醇舌苔黄、脉弦(滑)等气滞不畅、湿热内阻的表现,也包括有疲乏、纳呆、口干及齿印舌、细(数)脉等脾胃气、阴亏虚的表现,说明中焦脾胃亏虚、气滞湿阻热蕴是慢性胃炎总的病理机制,而HP阳性慢性胃炎是以气滞、湿阻、热蕴为主,HP阴性慢性胃炎是以脾胃亏虚为主。
有关临床报道中的结果也大致相仿。如陈飞松等发现HP阳性率在各中医证型中高低的次序是(脾胃湿热>胃络瘀血>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非脾胃虚组与脾胃虚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徐建国等发现HP阳性组中以气滞型多见,其出现红舌、黄苔(尤其是黄腻苔)、弦滑脉、胃脘痛、腹胀、大便干燥、黑便、泛酸、纳差等症状均较阴性组为高;反之,HP阴性组舌淡、薄白苔及细小脉、便溏、面色不华又高于HP阳性组。
综台分析HP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我们认为其病机当是邪气侵袭,气滞中脘,湿热内蕴,脾胃虚弱。HP作为一种病邪侵袭机体,多在病变早期正气较盛之时,邪客于胃,每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气机停滞中脘,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则可致水湿内停、蕴湿成热,从而产生气滞、湿阻、热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日久进一步损伤脾胃,又可致脾胃亏虚、生化乏源。
2、2、 治则
临床上多数人将HP感染作为“病邪”处理,治疗注重祛除邪气,并兼顾机体正气。如吴滇等采用清热化湿法为主,突出清热燥湿健胃,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房静远等以扶正祛邪为治则,药用补益脾气和清热解毒药;徐建国等亦认为祛邪同时须兼顾正气,治疗上除清热、理气外,需酌加健脾益气、温中散寒之品。
总的来看,祛邪与扶正结合使用是目前运用较多的方法。根据HP阳性慢性胃炎的病理机制,我们认为理气畅中、清热化湿,辅以健脾和胃及活血之品是其基本治则。现有中药免疫药理研究表明,补益药与活血药是具有较强免疫调节作用的两类中药,而有报道认为HP感染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HP阳性者胃粘膜中存在抗HP的特异性抗体。因此,应用理气畅中、清热化湿之法有利于症状的消除和胃粘膜炎性改变等的恢复,辅以健脾和胃及活血之品,则更有利于从整体上调节人体免疫机能及胃粘膜血供状态,从而达到清除HP感染、恢复胃粘膜正常状态的目的。
2、3 、选方用药
分析以往的临床报道,大致有三种组方方式:(1)根据辩证情况拟立治法并遣方用药,如吴滇等的“清热益胃汤”、徐建国等的“清幽汤”等;(2)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组方,如张琳等的“活胃冲剂”、吴岩等的“胃炎清等;(3)中西药合用,如普长生等的“胃炎冲剂”等。以上三种组方方式各有所长,从突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并提高用药的针对性方面考虑,似以根据中医辨证确立基本治疗法则,并结合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选择用药的方式较为适宜。
在以往的药敏试验中,主要是研究常用于胃病的部分中药,已发现黄连、大黄、地榆、丹参、三七、玫瑰花、乌梅、石榴皮等对HP作用较强并已开始运用于临床。今后还应扩大试验范围,并着重研究疏肝理气、清热化湿、健脾和胃、活血祛瘀类药物的作用以及中药复方抗HP的作用;同时要多进行临床大数量病例的研究,以避免体外试验与体内试验结果不相一致的现象。另一方面,还应重视中药间接抗HP作用的研究,主要可以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以及破坏HP的生存环境、保护胃粘膜不受侵袭等方面着手进行。
参考文献
[1]杨海涛,等、 中华消化杂志,1988;8(6):319
[2]周建中,等整理、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318
[3]凌启波、 实用病理特殊染色和组化技术,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42
[4]陈飞松,等、 北京中医,1990;(4):14
[5]徐建国,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i991;11(3):158
[6]吴滇,等、 浙江中医杂志,1990;25(10):440
[7]房静远,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3):150
[8]徐建国,等、 中医杂志,1991;32(7):35
[9]Wyatt JI, et al、 Immune response of the gastric mucosa to campylobacter pylori、 Scand J Gastroenterology, 1988;142:44
[10]张琳,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268
[11]吴岩,等、 江苏中医,1991;12(6):40
[12]普长生,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12):7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