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李毅刚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华东地区成功开展了第一例压力监测消融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病例,新型导管投入临床使得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房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不断上升,据统计,6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达4%,7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高达10%。该病的危害主要是中风,研究显示非瓣膜病性。
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6倍,瓣膜病房颤中风发生率是正常人的17.6倍。房颤引起的中风致残率达25%左右,死亡率可达25%,不仅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也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恢复和维持窦性节律对患者意义重大,然而对于大多数患者,药物转复机维持窦律作用往往非常有限,近年来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手术已经广泛开展。在包括欧洲和美国的治疗指南里,已成为阵发性房颤首选一线的治疗策略。
该例患者是位75岁老年患者,房颤反复发作,每次发作心悸胸闷全身大汗,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心脏超声提示左房已经明显扩大。经治疗小组研究讨论建议行射频消融治疗,鉴于患者75岁高龄,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经讨论决定采用新型的压力监测导管进行手术。
李毅刚教授说,目前电生理学界对房颤的消融术式已形成共识,即在环肺静脉电隔离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附加步进式左房线性消融或碎裂电位消融。达到连续和透壁的损伤心房壁才能实现永久的肺静脉隔离和有效的线性或碎裂电位消融。决定消融点是否透壁和充分,除了消融功率、时间外,主要取决于导管与靶组织(心房壁)的贴靠。导管贴靠力度与有效消融的间断率密切相关,随着贴靠力度的增加,消融间断率明显下降,当贴靠达到20g时几乎不存在间断消融现象(此时间断率仅为3%),当导管贴靠力度达到30g时完全不存在间断消融现象。
作为一种微创治疗,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是患者和医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手术过程中,消融导管与心房壁有效贴靠接触,是取得疗效和保证安全的主要因素。如果导管和心房接触不良将导致消融不透,术后复发概率增加;如果导管贴靠力度过大,将出现消融过度,伤及心外组织,导致心脏穿孔和心包压塞,危及生命,增加手术危险。因此,适宜的贴靠力度是成功消融、又不产生并发症的可靠指标。如何达到有效安全的导管贴靠,一方面需要术者除了学习前人的经验外还需要自己积累正反面的经验,逐渐培养出不错的手感。另外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也帮助医生更好掌控手术安全。新型的压力监测导管就是这么一种,新型压力标测导管能够直接测量导管头端与靶组织贴靠的力和方向,并将测量值实时地显示出来(如图所示)。这种导管的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房颤的消融有很好帮助。
随着目前压力监测导管的问世及应用,实时监测导管与组织的接触力已经成为可能。它在明显提高导管操作的安全性同时增加消融的有效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对不同的患者实施个体化消融方案,使更多的房颤患者从中获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