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管囊肿是位于骶管内的一种硬膜囊肿,囊内为水样清亮的脑脊液,由于骶管囊肿通过一个类似阀门的囊颈与蛛网膜下腔相通,所以当咳嗽、屏气、久坐、站立、行走使蛛网膜下腔中的脑脊液压力增高时,脑脊液就被挤入骶管囊肿,使囊肿逐步扩大,进而压迫骶管中的神经根,引起腰骶部疼痛、臀部会阴部刺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进展逐步出现性功能障碍和大小便失禁。
骶管囊肿属于常见病,发病率与腰椎间盘突出相近,也是造成腰骶下肢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其治疗方案却大不相同。根据骶管囊肿的类型,应针对性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首先根据有无症状可以分为无症状骶管囊肿和有症状骶管囊肿。体检中发现的无症状骶管囊肿通常体积很小,对神经根无明显压迫,因此只要动态观察即可,不需要外科治疗。
对于有症状骶管囊肿应进行磁共振影像分析,特别是分析囊肿与神经根关系。如果囊肿是一个单纯的水囊,内部没有神经根,这种类型称为Nabors IB型骶管囊肿,通常不必手术治疗,或可考虑CT引导下囊肿穿刺、囊液抽吸+生物胶注射,虽然不能根治,但复发后仍可以反复注胶;即使行根治性手术,缝合结扎囊颈,手术风险也很小。相反,如果囊肿内含有神经根纤维(Nabors II型),症状就会比较严重、顽固,由于骶神经根是不能损伤的,手术治疗就绝不能一扎了之。对于Nabors II型骶管囊肿,传统手术策略是沿着神经根剥离囊壁,把多余囊壁切除以后,再围绕神经根把残留囊壁缝合起来,手术难度很高,但疗效不好,复发率高,而且由于缝合很难做到滴水不漏,因此术后脑脊液漏很常见,并且相当顽固,因此很多神经外科医师渐渐不愿开展这一手术,宁愿选择观察。近年在美国兴起的“内镜下闭合式囊颈封堵手术”改变了这一局面,该技术侧重于在神经内镜下封堵囊颈,无需切除囊肿壁,所以从根本上减少了脑脊液漏手术并发症,大大改善了安全性,并明显提高了手术疗效,新华医院神经外科腰椎骶管组郑学胜博士率先在国内引进开展了这一手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专家分析了国内的骶管囊肿治疗现状,发现了一种倾向:对病变类型不作区分,只要是骶管囊肿,一律行CT引导下抽吸注胶。这样虽然可以短期减轻症状(不能完全缓解,更不能根治),但这种姑息性治疗却为将来的根治性手术设置了障碍;因为内镜下手术需要清晰的视野和操作空间,而生物胶注射导致囊肿内严重粘连,使内镜操作非常困难;因此,对于Nabors II型骶管囊肿,特别是宽颈囊肿,不宜轻易做CT引导下抽吸注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