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养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上自古以来便有“医食同源”的说法。现今一般习惯称饮食养生为“食补”、“食养”,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饮食来保健强身、营养机体、延缓衰老。《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饮食之道应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由于饮食是保证机体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旺盛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才能增进机体健康,抵御外界致病因素的干扰。所谓的科学合理安排饮食,不但包括合理的饮食调配、饮食有节、饮食卫生,还涵盖进食后的保健与食后的调理,如食后散步、摩腹等。
然而,由于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应运而生的独特饮食方式往往使机体不是处在饥饿状态,就是暴饮暴食,使得机体不能按照一定规律摄取营养物质。另外,饮食搭配的不合理,使得饮食种类的偏胜或偏衰,导致某一脏腑功能过剩,或是使得体内缺乏某些食物成分而导致疾病。现代研究已经得知,人体内缺乏某些食物成分就会导致疾病。例如,过食肥甘厚味会引起血脂、血压、血糖增高、超重等。此外,饮食偏嗜也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这是指饮食的五味必须调和,饮食必须合宜,方能对五脏起到全面的滋养作用,不能偏于某一味或某一类,否则容易导致机体阴阳失衡而产生疾病。
中医食疗方法中的食药同用、食药同源,一直是中医饮食养生的一大特点。应用饮食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方面,其作用与药物的疗法也基本相同,主要是以祛邪和扶正为主,体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等原则。现代研究如生山楂、燕麦可以降低血脂,芹菜、木耳可以降低血压,莲子、百合、龙眼肉可以安神,核桃可以消除大脑疲劳等。总之,以饮食调理或治疗机体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合理安排饮食以保证机体的营养,是确保机体脏腑功能旺盛、气血充实的主要方法,对于亚健康人群可起到一定的干预和治疗作用。
2、起居养生
相关研究显示,亚健康人群主要集中在30岁~55岁的阶段,这些人群多数正处于体力或脑力活动旺盛的时期。由于长期处于竞争激烈、超负荷运转的状态,普遍有作息不规律、起居无常的特点,加上缺少锻炼与自我调节,导致身心出现疲劳、乏力、健忘、失眠、头晕头痛等而不得缓解的亚健康状态。
中医养生强调起居有常、动静结合,其中起居有常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包括食衣住行、站立坐卧、苦乐劳逸等都能够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生理常规,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所谓规律是指客观的规定和戒律。现代医学证实,人的生命活动都遵循着一定的周期或节律,经由后天的训练与培养,人的大脑皮层在机体内的调节活动形成有节律的条件反射系统,条件反射系统一经建成,其活动就相对稳定。
而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可在大脑神经中枢建立各种条件反射,并使其不断巩固,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良好的生活习惯又可以提高人体的适应力,调养人的神气,使人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反之,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则会引起早衰甚至导致疾病。如《内经》所言:“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因此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按时睡眠及起床,准时用餐,定时工作学习,对机体的健康长寿都是有益处的。
另外,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对于人体的养生保健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这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有适当的劳作、劳动(包括体力和脑力),如此可起到强健体魄、增强体质、活动筋骨、锻炼意志、调节精神的作用。但是劳与逸之间是一种相互对立又相互协调的关系,既不可过劳,也不可过逸,两者需中和,有劳有逸,动静结合,如此才对人体有益。
3、情志养生
现代人由于长期处于快节奏且高度紧张的竞争环境下,造成精神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的不协调,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症状已是亚健康人群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虑不安、孤独感、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学习困难等等,因而精神心理的保健也成为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学认为人有七情,而七情致病不但影响人体气机血液的运行,也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如《内经》中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故历代医家把调养精神作为养生长寿的重要环节,认为“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而调神之法主要包括清静养神、立志养神、开朗乐观、调畅情志、心理平衡等。可通过冥想、气功、琴棋书画、运动等方法来保持思想清静、怡情养性、坚定信念,维持心态平和、宠辱不惊、形神舒畅,从而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效。
2008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呼吁回归初级卫生保健,认为目前初级卫生保健的观念、原则和方法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适用。由于现在卫生保健的提供模式往往侧重于疾病、高科技和专业医疗,健康被视为生物医学干预的结果,而预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遭到忽视。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如果能更好地利用现有的预防措施,全球疾病负担可以减轻70%。中医学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所形成的预防保健养生体系比现代医学具有全方位的优势。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与治疗,
相对于西医而言,更是具有花费少、副作用小、疗效明显及治疗方法多样化等特点。在调摄方面主张采取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原则,在养生调理上,除了采取上述方法之外,还有保健针灸、按摩、浴身、睡眠、体质养生等不同方法,即所谓“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调整机体脏腑气机,促进机体恢复阴阳平衡状态,防止疾病的产生与转变,都是中医学有别于西医学的优势。
亚健康人群的产生,虽然尚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然而在生理、心理与社会环境方面已反映出不和谐,这些不和谐可通过适当的预防手段转化为正常健康状态,若不加以干预则会进一步发展为疾病状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有着独特性与实用性,在西方国家也逐渐受到多数人的欢迎与推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