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新模式的提出,为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开展防病治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开了辟新天地;并将出现与此相适应的新学科,新理论,从而大大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心身医学则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心身医学是将人看作是既有躯体又有脑及心理活动并且和环境密不可分的具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的人,用整体的观念来诊治病人的疾病和促进人类健康的一门学问。
心身医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分支;是当代医学心理学体系的重要组件之一;是个跨学科的学科;但不是精神医学的分支。心身医学认为:生活事件中个体不能耐受的严重的客观事件,属患病的外部条件;性格缺陷是易患素质的核心因素,是引发心身疾病的内因与基础;心身疾病因具有内因、外因交错影响及联合作用的特点,因此,心身医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对现代医学根深蒂固的心身分离观念和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一种挑战,它促使人们用整体的医学观点,去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本质。换句讲,它是研究精神和躯体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人类在健康和疾病中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身心疾病与心身疾病这两个词乍看起来没有很大区别,其实,心身疾病不等于身心疾病。
人类的疾病就病变实质来讲,有两大类:躯体疾患和精神疾患。躯体疾患中又可分为心身疾病和非心身疾病。精神疾病中可分为精神病、非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发育迟滞。
身心疾病与心身疾病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对它的研究、处理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身心疾病是因人的机体发生了生理变化而引发了个体心理、行为上的变化,例如老年性痴呆、经期精神紧张、更年期综合征等等。这些生理变化而导致的心理、行为的变化与当事人的社会认识无关,也与当事人对自我的认识无关,其心理、行为的变化不受自我意识的控制。心身疾病的发展过程正好与身心疾病相反,心身疾病是由于当事人对于发生在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中的各类事件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包括恶性事件的不良刺激,而对自我认识发生了改变,导致心理状态不平衡。心理状态的不平衡最终影响了身体的生理变化,出现了心身转换,例如出现癔病、心因性阳痿、强迫行为等等。
人们常将身心疾病和心身疾病混为一谈,一是身心疾病也会出现精神问题,二是患身心疾病的人无法摆脱自身生理上的痛苦,对自身的人格产生否定的认识,此时,病人的精神表现同心身疾病患病的精神表现似乎相同。另一方面心身疾病患者因社会刺激和自我意识问题而导致心理状态不平衡的时候,也会有身心疾病患者病变时相似的生理痛苦,患者在这时候感到自己是真的“病”了。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psychophsiological disorders),是指一组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要的疾病。心身医学就是专门研究心理和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的学科,虽然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但直至本世纪30年代,才从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的科学概念。心身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意味着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有了重要变化,这是从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明显标志,也是医生科学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结果。
心身疾病目前所包括的范围是很广的,主要包括由情绪因素所引起的,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受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的疾病。由于世界各国对心身疾病分类方法不同,包括的疾病各类很不一致。美国心理生理障碍学会所制订的较为详细的分类,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列表如下:
1、皮肤系统的心身疾病 神经性皮炎、瘙痒症、斑秃、牛皮癣、多汗下、慢性等荨麻疹、湿疹等。
2、肌肉骨骼系统的心身疾病 腰背疼、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
3、呼吸系统的心身疾病 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
4、心血管系统的心身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高血压、偏头痛、低血压、雷诺病(Raynaud disease)。
5、消化系统的心身疾病 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溃疡性肠炎、幽门痉挛、过敏性结肠炎。
6、泌尿生殖系统的心身疾病 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症、功能性出血、性功能障碍、尿频、功能性不孕症。
7、内分泌系统的心身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低血糖、阿狄森病。
8、神经系统的心身疾病 痉挛性疾病、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
其他按学科分属于耳鼻喉科的心身疾病有:美尼尔综合征、咽部异物感等;眼科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青光眼、眼睑痉挛、弱视等;口腔科的心身疾病有:特发性舌痛症、口腔溃疡、咀嚼肌痉挛等;其他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有癌症和肥胖症等。
以上各类疾病,均可在心理应激后起病,情绪影响下恶化。心理治疗有助于病情的康复,这种对疾病的整体观念有助于正确评价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之间的联系,已成为临床上认识和处理疾病的方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