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皮肤发育异常。常位于皮下或粘膜下,由疏松的基质和比较成熟的内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组成,柔软而富有弹性,状似海绵而得名。临床比较常见。过去多采用口服激素、注射硬化剂、32P或90Sr敷贴治疗,疗效欠佳。我们从1999年4月开始采用32P胶体对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局部注射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
资抖与方法
对象:95例患者中男43例,女52例;年龄在1周岁内62例,2-5周岁25例,6-10周岁6例,11岁以上2例;位于头面部46例,躯干部28例,四肢21例。单发者81例,多发者14例。血管瘤表面积小于5cm2 57例,6-10cm2 27例,11-20cm2 8例,大于20cm2 3例。
方法:32P胶体(胶体32-磷酸铬)注射液由原子能研究院提供,颗粒大小为0.5-5mm之间,呈浅绿色,无毒性,可与生理盐水及地塞米松注射液混合使用。32P胶体配制:取32P胶体原液,按7.4MBq/ml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和地塞米松注射液(每74MBq 32P胶体加入地塞米松5mg),现配现用。注射剂量:740KBq/cm2。注射方法: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注射针沿血管瘤基底部刺入,抽有回血即可注药,并变换针头方向,面积较大血管瘤采用多点注射,使整个血管瘤得到均匀注射。3个月后随访,如果末愈可再行局部注射。同一病灶注射次数一般不超过4次。
结果:
疗效判断分为:痊愈:血管瘤完全消失,局部皮肤颜色正常或仅有留少许痕迹;显效:瘤体缩小达1/2以上,局部皮肤颜色正常或接近正常;好转:瘤体明显缩小,但不足1/2,局部皮肤颜色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无效:经治疗瘤体无变化甚至继续发展。结果:痊愈89例,占93.7%,显效:4例,占4.2%,好转2例,占2.1%。其中一次治愈66例,占69.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