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和(或)粪便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近年来,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syndrome,IBS)被公认为人类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全球性功能性疾病,在全球,IBS大约影响着5%~20%人群,每年IBS的发病率大约在每100000人中有196~260 人,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其诊断有年轻化的趋势,多见于年龄小于50岁人群。
由于IBS发病机制的多因素性、复杂性,导致其难以治愈、症状长期存在或反复发作。患者频繁就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心身健康。
发病机制:
1、精神心理与中枢神经异常;
2、炎症与感染;
3、肠道菌群与代谢异常;
4、食物与IBS;
5、基因多态性与IBS易感性。
IBS
在临床上可分为以下三种亚型,即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IBS-M),有研究认为上述三种亚型各占IBS发病人群1/3。因IBS各种亚型可相互重叠,且IBS患者在不同亚型间可相互转换,故治疗主要依据腹泻、便秘以及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对症治疗。
基于目前 Rome III 诊断标准,IBS 主要症状为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所以,IBS 的诊断是基于便秘、腹胀及腹部不适等症状,并需排除器质性胃肠病的高危因素。需要强调的是 IBS 是排除性诊断,其与胃肠道肿瘤早期、炎症性肠病轻型需谨慎进行鉴别,借助相关检查加以区分。这些特定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C 反应蛋白、粪钙卫蛋白、腹部疾病的血清实验、年龄相关的结直肠癌内镜检查。
治疗:
1、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
1.1 止泻药。
1.2 5-羟色胺(5-HT3)受体拮抗剂。
1.3 抗生素利福昔明(rifaximin)是利福霉素的衍生物,因其大部分在肠道吸收,只有不到0.5%的口服剂量被全身吸收,细菌耐药性较少,且具有较低的生物利用度,因此,该药具有低毒性及副作用和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少等优点。
2、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
2.1 纤维补充剂。
2.2 泻药包括渗透性泻药、刺激性泻药和大便软化剂等。
2.3 促动力药。
3、腹部疼痛、不适
3.1 解痉药如胃肠道高选择性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匹维溴铵、外周阿片受体激动剂曲美布汀、解痉挛和抗胆碱能药物奥替溴铵。
3.2 精神疾病药物。
3.3 益生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