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 IBS)是由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且无器质性疾病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临床分为腹泄型、便秘型、腹泄便秘交替型。腹泄型IBS中医辨证多属“腹痛””泄泻”、“滞下”等范畴,病机为脾肾两虚、湿热阻滞。2005-06 -2006-12,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使用仲景乌梅丸汤剂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67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67例均来源于我院门诊病例,其中男23例,女44例;年龄20―59岁;病程1.5-12年。以上病例均做血、尿、粪常规、粪细菌培养、隐血实验、电子结肠镜或钡灌肠,肝、胆、脾、胰B超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并做血糖、肝功能、甲状腺功能测定检查,排除糖尿病、甲亢及肝炎。
2、西医诊断标准
IBS的诊断标准参照罗马Ⅱ标准[1]。在过去12个月内至少有累计3个月(可以是非连续性的)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至少伴有下列2项特点:①症状排便后缓解。②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③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IBS腹泄型还具备下列症状3项中的2项:①排便次数>3次/d。②稀便或水样便。③便意窘迫。
3、中医辨证标准(自拟)
脾肾两虚、湿热阻滞型:腹痛,腹泄,黎明即作,便意窘迫,大便稀薄,黏滞不爽,或腹胀腰酸,迁延反复,情绪失调及饮食不当可诱发,排便或矢气后症状缓解,或伴心烦失眠,舌质淡红,舌苔薄腻或黄腻,脉细滑。
4、纳入病例标准
5、治疗方法
给予乌梅丸方加减。药物组成:乌梅20g,干姜3g,细辛3g,桂枝12g,淡附片6g,花椒3g,黄连6g,黄柏6g,党参10g,当归10g。加碱:泻下水样便者,减黄柏、干姜,加苍术1Og;肛门下坠感者,加木香6g;便急明显者,加白芍1Og;睡眠差者,加合欢皮15g。
均使用中药配方颗粒。1dl剂,用300 mL开水冲化,均分2次早晚温服,30 d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随访2个月。
治疗期间嘱:适冷暖,畅情志,忌食生冷油腻。
6、疗效判定标准(自拟)
治愈:症状消失,排便次数与大便性状正常。有效:症状明显减轻,大便次数≤3次/d,粪便性状接近正常。无效:症状无明显减轻,大便次数及性状无改善。
7、结果
痊愈41例,显效20例,无效6例,有效率占91.1%。
8、讨论
腹泄型IBS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症的疾病,可有黏液便、大便不爽感。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尚未明了,目前认为与多种因索有关,肠道感染后和精神心理障碍是IBS发病的重要因素:其病机为饮食所伤,感受外邪,情志失调,脾肾虚弱,导致脏腑气血失调,气机郁滞,寒湿或湿热内停。湿为阴邪,易伤脾气肾阳,脾虚则肝乘,肝旺克脾土,可见腹痛、腹部不适、大便不爽等症: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清浊不分则泄;肾阳虚弱,胃关不固,则泄下清稀,黎明即作。湿邪阻滞肠道气机,郁遏日久,势必郁而化热或温补失当,致湿热内生,最终导致脾气虚弱,肾阳不足,阴血受伤,湿热滞于胃肠,形成虚实结杂,寒热并存之病症,使腹泄迁延反复。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主治正气虚弱,胃热肠寒,寒热错杂之蛔蹶、久痢久泄。方中重用乌梅,乌梅酸平、安蛔涩肠生津,既能养肝,又能泄肝;配伍花椒、干姜、淡附片、桂枝、细辛,温脏祛寒,安蛔止痛;配伍黄连、黄柏.下蛔清热:佐当归、党参,养血益气,全方酸甘合用以滋阴,酸苦合用以泄热,辛甘合用能温阳,辛苦合用善通降,邪正兼顾,寒热并治。腹泄型IBS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病机与乌梅丸功能相符。现代药理研究:乌梅有广谱抗菌作用,能抑制肠管运动,促进胆计分泌,改善肠道环境;黄连、黄柏、党参、淡附片、桂枝、细辛、当归,对肠管运动均有调整作用。本方能够调整胃肠运动,控制肠道感染,恢复胃肠功能,用于治疗腹泄型IBS药症相符,相得益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