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障碍致血尿酸增高所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包括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单关节炎、痛风石沉积、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鸟酸性尿路结石等。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多数发病原因不明,常伴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及心脑血管病。继发性痛风可由肾脏病、血液病服用某些药物、肿瘤放化疗等多种原因引起。血清尿酸在37℃的饱和浓度为420umol/L,高于此值即为高尿酸血症。临床上仅5%~12%高尿酸血症患者发展为痛风,确切原因不明。
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高尿酸血症:指血清尿酸盐浓度升高但无痛风症状的临床表现。大多数高尿酸血症患者可终身无症状,但向急性痛风转变的风险随血清尿酸盐浓度增加而增高。
(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典型发作起病急骤,多因午夜足痛惊醒,疼痛于24~48h达到高峰,如刀割样或咬噬样。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出现明显红、肿、热痛。多数无全身症状,少数可伴有发热、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等。痛风发作可持续数天或数周而自行缓解。未治疗的患者痛风发作频率逐渐增高,并且以发作后不太急骤,持续时间更长,多为关节性,缓解缓慢。
(3)痛风间歇期:痛风急性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脱屑、瘙痒,称为无症状间歇期。
(4)慢性痛风石痛风石痛风:尿酸盐反复沉积使局部组织发生异样物反应,形成痛风石。痛风石多在发病10年后出现,是病程进入慢性的标志,可见于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组织及内脏器官等。典型部位在耳郭,也常见于足趾、手指、腕、踝、肘等关节周围,隆起于皮下,外观为芝麻大到鸡蛋大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沫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但较少继发感染。当痛风石发生于关节内,可造成关节软骨及骨质侵蚀破坏、反应性增生,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出现持续关节疼痛、肿胀、强直、畸形,甚至骨折,称为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
原发性痛风缺乏病因治疗,因此不能根治,治疗的目的是:①迅速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②预防急性关节炎复发;③矫正高尿酸血症,以预防尿酸盐沉积造成的关节破坏及肾脏损害;④手术剔除痛风石,对损毁关节进行矫形手术,以提高生活质量。
痛风的治疗:
(1) 一般治疗:①饮食控制:低热能膳食,保持理想体重,同时避免高嘌呤食物。含嘌呤较多的食物主要包括动物内脏、沙丁鱼、蛤、蚝等海味及浓肉汤,其次为鱼虾类、肉类、豌豆等,而各种谷类制品、水果、蔬菜、牛奶、奶制品、鸡蛋等含嘌呤是最少的。另外,严格控制酒类,尤其是啤酒。每天饮水2000ml以上。②避免诱因:避免暴食酗酒、受凉受潮、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穿鞋要舒适,避免关节损伤;慎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③防治伴发疾病:同时治疗伴发的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等。
(2)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负重。暂缓使用降尿酸药物,以免引起血尿酸波动,延长发作时间或引起转移性痛风。建议使用①秋水仙碱:可抑制炎性细胞趋化,有抗炎作用。应及早使用,大部分患者可于用药后24h内疼痛明显缓解;②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比秋水仙碱更多地用于急性发作,通常开始使用足量,症状缓解后减量,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症状,也可加重肾功能不全、影响血小板功能等。③糖皮质激素:通常用于秋水仙碱和NSAID无效或不能耐受者,可短期全身用药,也可局部注射。
(3) 间歇期和慢性期的治疗:目标是将血尿酸控制在357umol/L以下。降尿酸药物有两大类,①促尿酸排泄药:包括苯溴马隆、丙磺舒、磺吡酮,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而促进尿酸排泄,适用于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无尿路结石及尿酸盐肾病患者。②抑制尿酸生成药:别嘌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阻断黄嘌呤转化为尿酸,减少尿素生成,是最常用的降尿酸药物。主要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皮疹、药物热、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者可出现别嘌醇过敏综合征。
(4)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对于血尿酸水平在525umol/L以下、无痛风家族史者一般无需用药治疗,但应控制饮食,避免诱因,并密切随访。反之,应使用降尿酸药物。如果伴发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等,应在治疗伴发病的同时,适当降低血尿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