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plastic anemia AA),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包括化学物质、生物因素、放射线和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骨髓脂肪化、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
我国发病率为每年0.74(0.67-0.82) /10万,其中急性再障0.14/10万,慢性再障0.6/10万。
青壮年多见,男性多见。
再障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以获得性占绝大多数。获得性再障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再障。原发性远高于继发性。
再障属于中医学之“虚劳”、“内伤发热”和“血证”范畴。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化学因素:
(1)剂量足够时即可引起再障(部分为可逆)
苯及其衍生物、烷化剂、抗代谢药、抗有丝分裂药、抗肿瘤药、无机砷剂、雌激素等。
(2)与个体敏感性有关
抗生素如氯霉素、有机砷 、磺胺药、 抗惊厥药、抗甲状腺素药、治疗糖尿病药、抗组织胺药、消炎镇痛药、镇静药、抗结核药、抗疟药等
最常见病因是苯及其衍生物、氯霉素、消炎镇痛药。
2、物理因素:X线、放射性核素、镭等,与接触剂量有关。
3、生物因素:病毒感染,如病毒性肝炎、HIV、登革热等
二、发病机制
1、造血干细胞的减少或有内在缺陷(“种子”学说):
(1)CD34+细胞减少的程度与病情的严重相关。
(2)T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造血调控因子可损伤CD34+细胞。
2、骨髓造血微环境的缺陷(“土地”学说):
主要骨髓基质细胞及其分泌造血因子的异常。
3、免疫机制的异常(“虫子”学说):
主要是T4↓、T8↑、IL-1↓、IL-2↑、IFN -γ↑NK细胞↓。
4、遗传的倾向:易感性
病 理
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红髓总量减少,被脂肪组织所取代而变为黄髓。急性再障主要影响较早期多能干细胞,使其不能向原始细胞分化,红髓破坏广泛且严重,骨髓中各种造血细胞很少,非造血细胞明显增多。慢性再障,红骨髓仅有部分破坏,且呈向心性萎缩,脂肪化;先累及髂骨,而后脊突与胸骨。增生良好的部分呈代偿性增生,呈灶性增生活跃。淋巴组织,如脾,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萎缩。
临床表现
再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及反复感染。
贫血:一般为进行性。主要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引起的。
出血:主要是由于血小板生成减少所致。亦有血小板质的异常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感染:由于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减少,机体防御功能下降所致。此外,也和γ球蛋白减少及淋巴组织萎缩有关。
临床分型
1、急性型AA(AAA),亦称重型再障I型 (SAA-I )
起病急,进展迅速,三大症状均较明显且严重。
2、慢性型AA
起病和进展缓慢,病程长。三大症状轻且较易控制。
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象
三系均减少,三系减少不一定平行,其中以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最为重要。
2、骨髓检查
急性AA骨髓象增生减低,严重时衰竭。
慢性AA不同部位骨髓象各不相同,但巨核细胞减少是其特点。
诊 断
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学术会议
1、全血细胞减少,Ret绝对值减少;
2、一般无脾肿大;
3、骨髓至少有一部分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有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
4、排除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它疾病,如MDS、AML、骨髓纤维化、恶组、特别是PNH。
5、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临床分型诊断
一、重型再障Ⅰ型:
1、临床表现: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
2、血像:Hb下降较快外,须具备下列的两项
(1)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
(2)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3)血小板<20×109/L。
3、骨髓像
(1)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如增生活跃有淋巴细胞增多。
(2)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二、慢性再障
1、临床表现:发病慢,贫血、感染、出血均较轻。
2、血像:Hb下降较慢,网织球、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均较重型再障轻。
3、骨髓像:
(1)三系或二系减少,至少一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红系中常有晚幼红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2)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4、病程中如病情恶化,临床表现、血像、骨髓像与重型再障Ⅰ型相似,称为重型再障Ⅱ型。
国外诊断分型
重型再障:
1、骨髓细胞增生程度<正常的25%;如<正常的50%,则造血细胞应<30%。
2、血像:具备下列三项中二项
(1)粒细胞<0.5×109/L,若<0.2×109/L为极重型。
(2)网织红细胞<1%或绝对值<4×109/L。
(3)血小板<20×109/L。
鉴别诊断
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溶血骨髓像、溶血临床表现、Ham试验阳性、Rous试验阳性
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活跃、三系病态造血
三、恶性组织细胞病
骨髓中有异常的组织细胞
治 疗
一、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
二、雄激素:对慢性再障疗效较好,如康力龙、十一酸睾酮、达那唑。
三、免疫抑制剂:
ALG/ATG 主要用于重型再障。
CsA、大剂量的甲泼尼松龙、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
四、造血因子:EPO、G-CSF、GM-CSF。
五、中医中药治疗
1982年首届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会议分型:肾阴虚(左归饮、大菟丝子饮)、肾阳虚(右归丸、金匮肾气丸)、肾阴阳两虚(右归饮加减)、脾肾阳虚(桂附八味汤合四君子汤)、肝肾阴虚(六味地黄汤、大菟丝子饮加减)。
原则:“补肾为主,补气为辅”;“补阳为主,滋阴为辅”;“先减症,后生血”“凉、温、热”。筛选出的有效药物: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首乌、苁蓉、巴戟、补骨脂、菟丝子、仙茅、鹿茸、附子、肉桂等。
六、骨髓移植:主要用于40岁前的重型再障。
七、其他:脾切除,胚胎肝输注
治疗慢性再障常用的雄激素、疗效和副作用
────────────────────
剂量和用法 有效率(%) 副反应
───────── ────── ─────
丙睾 50-100ml/d 50.8-80.2 男性化,水钠潴留
im 胆汁淤滞性黄疸
康力龙 6-12mg/d 59.5-88.9 GPT↑
分3次P.O.
大力补 30mg/d 86 GPT↑
分3次P.O.
────────────────────
七、讨论
总体而言
1、随着研究的进展,再障的治疗取得了比之以前更好的临床疗效,尤其是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开辟了一个治疗再障新的途径。
2、中西药联合治疗、早期治疗效果明显要好于单纯的中药或单纯的西药治疗。通过中西药联合治疗,疗程3个月后,有效率保持在90%左右。
3、初治的效果要好于复发或者迁延时间过久的患者
4、当病情或的临床缓解如症状明显改善,血细胞尤其是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和白细胞等实验数据接近或恢复到正常范围后,还要维持治疗一段时间,不要过早停止治疗,这样容易导致复发。复发后的治疗将很困难。
5、适当输血,在早期治疗未取得效果之前,根据外周血细胞尤其是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情况,可是当输注浓缩红细胞或血小板,但要严格限制输注指标,一方面是减轻经济负担,缓解血源紧张的压力,另一方面,对其后的治疗与康复也有帮助
6、不宜过度过早地使用ATG,尤其是骨髓干细胞移植这些风险大、费用昂贵的非常规治疗手段。这方面其实也有很多深刻的教训。目前医疗的市场化导致贵重药物的非理性使用非常严重,医疗单位和个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动辄使用高强度的治疗手段,使患者不堪重负,效果却没有相应的提高。这是一个和普遍的社会现象,必须引起医生个体和医疗单位的反思。其实很多治疗手段,起源于在国外,但却受到严格的限制,而在中国却被滥用。在媒体的渲染下,一些并不成熟或确定的治疗方法被滥用,既抬高了治疗费用,也加重了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同时增加了医疗风险和医患纠纷的比例。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医生个人,尤其是对待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样的重大疾病,都必须要从长远考虑治疗效果和治疗方案。既对病人的安全和疗效考虑,也考虑经济成本,对社会和个人都是有利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