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中约有1/3(约3千万)来源于母婴传播。其中90%以上发展为慢性感染。研究表明,6岁以前的儿童感染后慢性化的危险性为30%左右,而成人期获得性感染者中仅5%慢性化。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尤其HBsAg与HBeAg(乙型肝炎e抗原)双阳性(即大三阳)的母亲传染性强。乙肝病毒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1)宫内传播。主要通过胎盘传染。
(2)宫腔内感染。指分娩过程中新生儿吸入含有乙肝病毒的母血、羊水和阴道分泌物而被感染;同时亦可能通过新生儿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感染。新生儿出生后用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即可得到有效预防。
(3)产后感染。新生儿与母亲的密切接触也可能被传染。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接种,能有效阻断这种传染。
二、血液传播及医源性传播
乙肝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血液中,因此经血液传播也是一重要途径。
(1)日常生活接触: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暴露于含血液的体液或分泌液;共用刮胡刀、牙刷,纹身纹眉;静脉吸毒等。
(2)医源性传播:如:输血或使用血制品、血液透析、被针头或手术刀意外刺伤(器械消毒不充分)、补牙等。
三、性接触传播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特别是当性伴侣没有保护性乙肝表面抗体时,性交过程中稍有皮肤或黏膜破损,就很容易传染对方。预防的最好办法仍然是给尚未感染乙肝病毒的正常人注射全程的乙肝疫苗,使其产生保护性乙肝表面抗体。多性伴、性病史、肛交传染率更高。
这里特别提醒,要防止乙肝病毒传播途径扩大化趋向,消除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肝病人的歧视:
1、如体表皮肤或嘴唇黏膜没有破损,接吻不会传播,握手、拥抱不会传播。
2、乙肝病毒经血液传播,不经消化道(胃肠道)传播,所以共餐、共用食具不会传播。
3、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传播,所以咳嗽、打喷嚏不会传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