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疝
脐疝(umbilical hernia)是一种发育缺陷,为婴儿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性别间无差异,未成熟儿中显著增加,尤其在体重低于1 500g的婴儿中占75%。脐疝在某些特殊疾病中发病率增高,如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先天愚型等。脐疝的自愈率很高,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极少延至学龄期。
【病因】
脐疝发生的原因与脐部的解剖特点有关。在胎儿期,脐环下半部通过脐动脉和脐尿管,脐环上部通过脐静脉,婴儿出生后,这些管道随即闭塞而变成纤维索,与脐带脱落后的瘢痕性皮肤相愈合,因此该部是一薄弱区。脐疝的形成还与腹壁肌肉的发育有关,在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及前后鞘在脐部尚未合拢,这就使脐疝更容易产生。
在上述的条件下,各种使腹腔压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百日咳、支气管肺炎)、腹泻、过多哭闹等,皆能促使腹腔内容物经未愈合的脐环外突。1岁以下婴儿,脐疝直径大都在1~2cm以内,年长儿童由于疝的长期外突,疝囊和皮肤均有扩张,直径可达3~4cm。疝囊为突出的腹膜憩室,其外仅有皮肤覆盖,腹膜与皮肤深层及脂肪组织有粘连。突出的内脏多为大网膜或小肠,囊壁与其内容之间一般无粘连。
【临床表现】
脐疝为圆形或卵圆形的脐部局限性肿块。当小儿安静以及在卧位时,肿块即消失,在哭闹、直立、咳嗽或运动等而使腹腔内压力增高时,肿块就突出,腹腔内压力愈高,肿块愈大,疝外的皮肤愈紧张,有时呈本色透明状。以指端压迫突出部、脐疝很容易回纳入腹 腔,有时可以听到气过水声,压迫时小儿无任何痛苦。
以指端深入脐孔内,可以清楚地触及脐环边缘,并可估计其直径。小儿咳嗽或哭闹时,指端感到明显冲击。患脐疝的小儿一般无痛苦,也不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个别小儿有局部膨胀的不适感。小儿脐疝可并发破裂,但极其罕见。脐疝很少发生钳闭,这与腹股沟疝迥然不同。
【治疗】
婴儿脐疝绝大多数皆可自愈,随着年龄增长,腹肌亦发达,疝孔常能逐渐狭窄而闭合,一般发生在1~2岁,甚至到3~4岁仍可指望自愈。脐环的大小与自愈的可能性有关:一般脐孔直径在lcm左右者,不做任何处理皆能自行闭合。但脐孔直径在2cm以上者,特别是有增大趋向的病例,自愈的可能性较小。
脐疝的治疗常规是2岁以下可暂不处理;2岁以上,小的脐疝,可试行保守疗法3~6个月;如果不闭合、即施行手术治疗;脐环直径大于2cm者,建议早期施行修补手术。必须指出,用钱币压迫外突的脐孔和绷带紧扎法,不能达到辅助自愈的目的,因为小儿腹部呈球形,绷带逐渐滑脱,不能保持其位置,而且仅平面压迫疝口,故脐环仍敞开。脐疝患儿因其他原因(如斜疝)手术而要全身麻醉者,可与家属商榷是否同时修补脐疝。
手术治疗:(脐疝修补术)绕脐疝至上或下做半圆形皮肤切口,分离皮肤、皮下组织及两侧筋膜上的脂肪组织,显露疝囊,切开疝囊腔,切除疝囊。缝合腹膜关闭腹腔,牢固缝合两侧筋膜缘缝合皮下皮肤,用消毒纱布覆盖。脐疝修补术简单,疗效良好,而且保留了脐的正常外貌,较脐切除术要优越得多。
脐疝修补后常规需要用腹带进行保护。对于暂不需要手术的患儿,为预防脐疝外伤破裂、促进愈合可用磁性贴治疗。(腹腔镜下脐疝修补术)微创、恢复快,且可同时明确和治疗肠道畸形(梅克尔憩室)、腹股沟斜疝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