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的防治一直是美容整形外科的一大难题。由于目前对其发病机制中的某些重要环节仍不清楚,所以,目前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均不十分理想,主要是难于控制其较高的复发率。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任何单一疗法都无法有效控制其复发率,只有采取综合治疗,才可望在瘢痕疙瘩的治疗上取得突破和显着疗效。
瘢痕疙瘩的诊断标准
1、皮肤损害超过原有损伤范围并向周围正常皮肤侵犯
2、病程超过9个月而无自发消退征象。
3、以前作过手术切除而又复发者
凡符合上述的任何一条或多条都可确诊
瘢痕严重程度分类的积分标准
色泽:赤红或鲜红伴毛细血管扩张计3分
淡红,按压后消失计2分。不红,
有些灰暗计1分。正常肤色计0分。
瘢痕高度:8mm以上计3分;4~8mm计2分
11~4mm计1分。平坦或稍凹陷计0分。
硬度:坚硬如软骨计3分。硬度似橡皮计2分。
稍软计1分。柔软似正常皮肤计0分。
痒: 剧烈或持续性并伴有抓痕计3分。
时常有但不太剧烈,可忍受计2分。
有时痒计1分。无痒计0分。
触痛:很强烈的“痛觉过敏”计3分。
中等强度的过敏性疼痛计2分。
有时有,计1分。无,计0分。
按上述积分标准,五项总分10分以上者为重度;6~10分为中度;1~5分为轻度
瘢痕疙瘩的疗效标准
治愈:痛痒消失,瘢痕完全软化变平 触之柔软无硬结,完成治疗后随访至少12个月而未复发。或手术后12月无复发。
显效:痛痒等症状消失或显着减轻,瘢痕有60~70%的面积软化变平或按前述的积分标准 瘢痕疙瘩的严重程度由重度转至中度或轻度,或中度转至轻度,随访12个月无逆转,或手术后有轻度瘢痕形成(按前述积分标准〕随访12个月无变化者。
无效:痛痒色泽等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或无变化,瘢痕质地及大小无变化或变化甚微,或曾达到治愈、显效的标准,但疗程结束后12月又复发或手术切除后12月内又复发者。
治疗方法
1、以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手术配合加压疗法、外用药、理疗等
首先用我们研制的高液压疤痕注射器向瘢痕实质内注射曲安奈德混悬液等药物对于儿童及不适于或注射激素类药物后月经失调的女性患者改用抗组胺制剂注射。每周注射一次,根据瘢痕的大小3~7次为一疗程。注射间期瘢痕外涂去疤霜,再用“硅胶膜”将其密封于瘢痕表面,以使药物充分发挥作用和避免玷污衣物。注射完后可用此法继续涂药1~2月。以巩固疗效。
1)适应征:瘢痕疙瘩发生在面、耳垂等身体暴露部位且患者有美容要求者
2)方法:手术前1~2周在瘢痕的周围及基底部注射药物1~2次,然后将瘢痕全层切除,用5-0丝线将皮下组织和真皮层分别对位缝合。皮肤的表皮层不缝合,而是利用“硅胶膜”的牢固粘性和良好弹性根据切口的长度裁剪成合适的大小沿与切口垂直的方向粘贴于切口两侧的皮肤上,靠其的弹性牵拉使切口两侧的在无张力下整齐对合,从而有效防止切口愈合过程中的瘢痕形成,此外,安舒妥本身即是无菌敷料,能有效隔绝细菌污染。
若切口两侧的张力大,可采用创可贴或皮肤拉合胶带(免缝胶带)减张。
术后第三周,切口处皮内注射少量药物,并配合“硅胶膜”等继续减张和密封药物于切口处,以防止切口展宽和瘢痕增生。
2、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术配合手术前后药物注射或放疗
增生性瘢痕一般在6个月―2年后,渐趋成熟,变软而平坦,充血消退。因此:这种瘢痕最好在6个月或1年之后,待瘢痕软化、稳定之后再行手术,效果较好。但在影响功能的部位则不应等待,而应及时切除瘢痕,松解周围组织并进行皮片或皮瓣修复。眼睑瘢痕挛缩可导致眼脸外翻;结合膜外露,使角膜失去保护,如长期不纠正,多继发慢性结膜炎、睑板和结合膜肥厚;角膜溃疡、自斑,严重者可导致失明。又如手烧伤或外伤,创面愈合后形成增生性瘢痕,常不能维持正常功能位:尤其是手背瘢痕.挛缩后可牵拉掌指关节背屈,甚至引起关节脱位,应早作处理。
瘢痕手术治疗基本的手术方式
1、瘢痕切除直接缝台术
2、瘢痕切除“Z”成形术
3、瘢痕切除五瓣成形术修复
4. 植皮术
5.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各种瘢痕的治疗原则
(1)表线性瘢痕:大多不需治疗。如发生在面部,且有损容貌,可慎重考虑手术切除。面积小的可按皮纹方向切除缝合。如瘢痕与皮纹成直角交错,应用Z成形术修复,否则远期效果差。面积轻大者,按上述原则行分期切除。先在瘢痕中央部分或靠瘢痕一侧切除,游离、拉拢缝合:2~6个月后行第2次或多次切除。此类瘢痕不宜行游离皮片移植,以免影响疗效,
(2)凹陷性瘢痕:对简单的凹陷性瘢痕,可切除瘢痕上薄层上皮,将瘢痕两侧的皮下组织作潜行分离,拉拢两侧缘于保留瘢痕之上逐层缝合(图9―18),也可在创缘附近,转移脂肪瓣充填凹陷(图9―29),但以不影响外形为原则。广泛性凹陷性瘢痕局部应用皮瓣覆盖较理想,局部或邻近组织无皮瓣可转移者,可根据情况选用远处皮瓣。困骨缺损引起的凹陷,可用软骨、骨、医用硅橡胶等充填。
(3)萎缩性瘢痕:通常不需治疗。位于面部因色泽差异有损容貌者,如面积较小且在适当部位,可行分期切除缝合术,或行瘢痕切除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术。此类瘢痕常因擦伤形成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应将溃疡连同基部瘢痕一起切除,用皮瓣或游离皮瓣修复,防止晚期恶性变。
(4)挛缩性瘢痕:对大片挛缩性瘢痕,应将瘢痕部分或全部切除,行中厚或全厚皮片移植,必要时可用皮瓣修复。一般挛缩较轻、瘢痕不深者,采用中厚皮片移植较为合适。如挛缩严重、瘢痕紧贴深部组织、与肌腱、血管、神经或骨骼粘连者,用皮瓣转移覆益较合适。
彻底解除挛缩;是手术治疗的关键步骤。四肢部位的手术宜用充气止血带,以减少
出血,使手术野清晰。从与挛缩纵轴相垂直的切口起始松解,循瘢痕与正常组织的分层
层次逐步进行剥离,直至挛缩完全解除。有时还需行肌腱延长、关节由切开、关节韧带
切除等辅助手术,才能达到充分松解。松解中可以顺势施加适当外力;但切忌用暴力牵
拉强求关节复位,以免发生神经、血管等软组织的撕裂伤或骨折。一时无法复位者,可根据情况行术后牵引、关节成形木或融台术。
(5)深部瘢痕挛缩:进入体内深部的创伤,如刺伤或弹片伤,常可在深部组织中形成大量瘢痕,不仅与周围神经和肌肉等发生粘连,还常因挛缩牵引周围组织发生反射性疼痛和肌肉功能障碍。处理这种瘢痕应注意两点:①瘢痕的位置、范围及深浅往往在术前难以确定,须在术中探查清楚。如与重要器官粘连、根治手术难度较大时,在术前须作好充分研究,细致设计手术方案,选择手术进路,以策安全;②应设法利用组织充填:瘢痕切除后所产生的空腔,一般用带蒂脂肪组织移植填充,疗效更好。
(6)增生性瘢痕:手术治疗只用于有功能障碍或形态改变时。手术原则为切除疲痕,充分松解,矫正畸形,以皮片或皮瓣修复创面。对于瘢痕面积广、皮源缺乏的病例,可只切开或部分切除瘢痕。只求挛缩松解,以皮片修复缺损,残余的增生性瘢痕,由于张力消失,可逐渐自行软化。
(7)瘢痕疙瘩的外科治疗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e Keloid
对瘢痕疙瘩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且病损较术前扩大。因此单纯切除缝合成视为禁忌。手术后术区放射治疗,有助于防止复发,故在术前应计划好放射治疗,方可施行手术。术中要避免张力缝合,如创面较大或缝合后有张力者,予以植皮修复。拆除缝线后,即予放射治疗。手术疗法一般只适用于伴有挛缩畸形妨碍功能的病例,如主要以改善外观为目的时,务须慎重考虑。术时除应严格遵守无菌无创技术操作原则外,供皮区也须采取相应的防止瘢痕疙瘩形成的措施。
形成的措施
(8)线状瘢痕:如影响外观或挛缩引起功能障碍,可进行手术切除。手术方法:先切除线状增生性瘢痕,应用 Z成形术交错缝合,以松解挛缩,纠正畸形。如瘢痕两侧伴有显着凸出的点状瘢痕,可按图所示的方法――采用多个W成形木(W―plasty)进行修复。
(9)蹼状瘢痕:一般可用Z成形术矫正。将蹼状皱襞均匀地剖为等厚的两层,可设计一对或数对互相对应的三角皮瓣,以解除挛缩。如皮瓣敷不满全部创面,用游离皮片移植补充。蹼状瘢痕往往一侧较另一侧厚。故设计Z形皮瓣时,瘢痕较多的一侧三角瓣的角度大些,蒂部较宽在瘢痕中线切开,在两层瘢痕夹层疏松组织中剥离。不可偏于一侧。以保证皮瓣血运,防止皮瓣坏死。
(10)桥状(赘状)瘢痕:少数小的简单皮桥、皮赘可以切除缝合,对多数的较大的复杂皮桥、皮赘,应将卷拢的皮肤切开展平,形成双蒂或单蒂皮瓣,用以修复切除瘢痕后的创面。因其色泽好,并具有一定厚度,可取得较单纯切除缝合更好的外观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