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后部疼痛一般会想到足跟骨的骨刺引起,但是骨刺本身不会引起足底后部疼痛,只有当刺激引起足底跖筋膜炎时才会引起足底疼痛。一般来讲,无论是何种原因,只要引起足底跖筋膜炎都会导致足底跟部疼痛。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创伤骨科赵廷虎
跖筋膜为足底腱膜的一部分,系足底深筋膜中央腱性增厚部分,起于跟骨结节内侧突,对维持足弓有重要作用。在节律性应力的反复牵引下如长跑、跳跃运动,以及越野、越障、队列,尤其是正步训练等部队训练以及长期持续站立等使足底前部负重增加,致使跖部肌腹和肌腱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因过度活动,牵拉,挤压而引起筋膜缺血,跖腱膜跟骨结节附着处发生慢性纤维组织炎症,以后形成骨刺,被包在跖腱膜的起点内,这种骨刺可引起拇展肌、趾短屈肌和跖腱膜内侧张力增加,或引起滑膜囊炎,出现足跟痛称为跖筋膜炎,又称跖痛症。
现代医学认为,当跖筋膜承受了超过其生理限度的作用力时,这种反复长期的超负荷将诱发炎症,形成退变、纤维化,导致跖筋膜炎。久而久之,跖筋膜挛缩引起跟骨附着处持续性的牵拉损伤,韧带和筋膜的纤维也就不断地被撕裂,人体为加强此处的强度,就引起附着处钙盐沉积和骨化而形成骨刺。
典型症状是在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开始站立行走时,逐渐出现跟底及足心的疼痛,体检可有整个跖筋膜的压痛,以跟骨结节内侧处明显,足趾、踝关节在被动背伸时疼痛和压痛更明显。
急性伤者多有外伤史,如行走时足部突然踩着坚硬物或下楼时不小心足跟着地过猛,慢性损伤者多见于40上的中老年人,女性较男性多发,起病缓慢,可有甚至数年病史,临床表现为足底疼痛,不敢行走,检查时可见足底中部压痛明显、拒按,跛行。
治疗:
休息:避免跑步及其它加重疼痛的活动
冰敷:用毛巾包裹冰块敷于足跟和足底,每天4次,1次15-20分钟
药物治疗:口服阿斯匹林或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必要时局部注射类固醇类激素;
支具:夜间睡觉时使用支具保持足于中立位置
矫形器具:使用特殊足垫支持足中弓区域
体疗:按医生建议开始牵拉练习以拉长跟腱和跖筋膜
中医治疗:
常用的非手术治疗包括:鞋垫及填充物、矫形鞋、物理因子治疗、牵拉疗法、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压痛点局部封闭、体外冲击波疗法、肉毒素局部注射等。
局部封闭疗法:首先对注射点进行定位,以压痛点为注射点,常规碘酒、酒精消毒,铺巾,左手拇指按压痛点,右手持针刺入,一般局部有酸胀感,回抽无血后,注入2%利多卡因+醋酸强的松龙+维生素B1+维生素12的混合液,每一痛点注射混合液3-4ml,注射后局部按摩5分钟。每周一次,一般注射2-3次为宜,治疗期间避免剧烈活动。
外用膏药:
中医学认为,足跖筋膜炎的病因病机为肾虚正气不足,寒湿为患。足居下而多受寒湿,肾阴肾阳的虚损导致正气不足,寒湿之邪乘虚而入,凝滞于下,致筋脉郁滞,瘀血内阻,不通则痛治疗比较理想的方法属外用膏药,外敷膏药贴于足跟肌表刺激神经末梢,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之目的。
神经阻滞:
在腓骨头和腓骨颈的连线中点,手指在皮肤表面滑动时,可以触及腓总神经在腓骨颈上滚动。消毒后,术者将腓总神经固定在左手中指与示指中间,右手持3 cm长7号短针向骨质方向穿刺。当刺至腓骨颈时一般会出现异感,如无异感,也可将药物注于此点。然后行踝部胫神经阻滞,于内踝后侧确定胫后动脉。术者左手手指将动脉压在指下,右手持3 cm长7号短针直接沿手指缘向胫后动脉的后缘穿刺。出现异感即可注药,如无异感,可将针一直刺到骨质然后退针0.5~1.0 cm注药。注射药物:布比卡因、曲安奈德、维生素B12。
手术治疗:
通过非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在12个月内能够缓解,但仍有10%的患者疗效欠佳,约5%的患者需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多为骨刺切除术。
勿走健康步道:
有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千万不要以为走健康步道可解决足部疼痛,反而会加重发炎情况。所以有此毛病的人,最好不要赤足踏地、避免行走于凸凹不平路面。
勿做脚底按摩:
很多人喜欢找人做脚底按摩,认为愈痛愈好,临床上有医师发现,不少人因做脚底按摩,按出足底筋膜炎。医师表示,民众在接受脚底按摩时,千万不要硬着头皮忍痛,疼痛难耐时,一定要请按摩师放轻力道或停止。
睡觉时使用脚部护木:
睡觉时,在脚底放一块护木,让脚踝保持九十度,不要向下放,这样筋膜就不会这么紧了,起床的第一步就不会疼痛。
选择运动气埝鞋:
要改变穿鞋习惯,不要穿拖鞋,因为拖鞋没有包复性,要穿运动气埝鞋。但有两个重点,一是鞋子的后跟是有包背的,可以像塑腰一样把脚踝底的脂肪组织塑起来;二是鞋底要软,才不会碰到痛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