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男 ,80岁 ,离休干部,甘肃省兰州市
初诊(2011年10月15日):患者5年前,不慎受凉,出现咳嗽、咳痰、色黄,经予抗炎治疗后好转。但此后常反复发作,咳大量黄色脓痰,伴气短,气喘,到省人民医院呼吸科诊治,经检查,诊断 “支气管扩张”,予以相应治疗后(用药具体不详),病情好转。此后每遇发作时,即用抗生素治疗,遂渐疗效欠佳。4天前,因天气骤变,咳嗽、咳痰、气喘加重,咳大量脓痰,伴低烧,体温37.8℃,在家自服“头孢、甘草片”等疗效欠佳,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收住我科。入院症见:咳嗽、咳大量脓痰伴胸闷、气喘、动则加重,不能平卧,无咯血,眠差,纳差,大便偏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体查:T 37.8℃ P 88次/分 R 22次/分 BP 120/80mmHg。急性面容,面色黧黑,双肺呼吸音粗,左肺可闻及细小湿簦穆86次/分,律齐,余(-)。血常规示:N 0.84,L 0.10;血气分析:PH 7.51,PCO2 33mmHg,PO2 54mmhHg;电解质:K 2.79mmol/l,Na 132.6mmol/l,CL 91.7mmol/l。既往胃癌切除术后10余年,冠心病史6年余,病情尚平稳。中医诊断:肺痈,证属:痰热上壅,肺气不降;西医诊断:1、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2、胃癌术后;3、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治疗:化痰清热,泻肺平喘为主,方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合蒿芩清胆汤加减:
葶苈子20g 大枣10g 黄芩12g 青蒿15g 厚朴10g 桑白皮12g
竹茹10g 枳壳10g 苦杏仁10g 通草10g 滑石(包煎)10g
甘草15g 前胡10g 姜半夏10g 地龙12g 丝瓜络10g
水煎服,一日一剂,服4剂。
二诊:(2011年10月20日):患者咳嗽、咳痰稍减,仍能平卧,但痰量仍多,胸闷,神昏,眠差,舌尖绛少苔,舌后根苔仍黄腻,脉弦滑。此主证不变,但上焦痰湿已减,而邪热有入营之倾向,中下焦湿热内壅仍在,故治疗上去竹茹、桑白皮,加石菖蒲,郁金以清热凉营通窍;仍用蒿芩清胆汤清利痰热,方药如下:
处方:
黄芩12g 青蒿12g 厚朴10g 姜半夏10g 石菖蒲10g 郁金10g
炒白术15g 葶苈子12g 丝瓜络10g 大枣10g 白茅根20g 薏苡仁20g
苦杏仁10g 炒麦芽10g 地龙10g 通草10g 前胡12g 滑石10g
水煎服,一日一剂,服5剂。
三诊:(2011年10月26日):患者咳嗽消失,咳痰及气喘明显减轻,胸痛缓解,但不思饮食,乏力,眠差,入夜尤甚,舌绛无苔,脉细弱。此痰热解,营阴大伤,气阴亏虚,治疗益气养阴,滋养肺胃之阴,以保胃津,以保持一分胃气,方药以生脉饮合益胃汤加减:
党参20g 麦冬15g 五味子10g 生地20g 山药20g
山萸肉20g 玉竹10g 石斛15g 白扁豆12g 枸杞子10g
百合12g 阿胶10g 茯苓10g 砂仁(后下)6g 炒麦芽10g
桑叶10g
水煎服,一日一剂,服5剂。
四诊:(2011年11月1日):咳嗽、咳痰,胸闷痛、气喘均消失,胃纳差,不思饮食,口干不欲饮,眠差,疲乏无力,舌红绛无苔,有裂纹,脉细软。辩证:肺胃阴虚,脾失健运,治法:健脾益胃,益气和营,方药自拟:
炙黄芪50g 炒山药30g 太子参20g 玉竹15g 五味子10g 石斛15g
阿胶10g 白扁豆10g 砂仁(后下)6g 百合12g 白芍15g 炒麦芽10g
水煎服,一日一剂,服20剂。
五诊:(2011年11月22日):自诉近一周来,食欲明显增加,睡眠好转,疲乏无力消失,基本上无咳嗽、气喘等,仍有少量白色粘痰,二便调,舌质红,薄白苔,脉细弱,原方继服10剂,后随访一月安康。
按:本病属西医“支气管扩张”;中医之“喘证、咳嗽”范畴,同时又患者患胃癌术后多年导致的残胃炎,脾胃虚弱,病情虚实夹杂变得复杂难愈。急性期,由脾虚失运,痰浊内生,复感外邪,入里化热,形成痰热上逆壅肺之咳,喘不能平卧,舌红,苔黄厚腻,脉滑。因此,治疗上,应采取清泻痰热,通畅三焦气机,使湿热之邪有去除之通路,则邪热自外,方药采用蒿芩清胆汤合葶苈大枣泄肺汤加减治疗,效果颇佳;但该药多有燥性、寒凉之性药物可损伤人体之胃气,而胃之气阴被耗,进而损伤胃阴,出现极度乏力,不思饮食,眠差,舌红如绛,无苔等一派胃气衰败之象。故治疗后期,当应急扶胃气为主,保得一分胃气,便得一分生机,方以生脉饮合益胃汤加减,治疗数天后,病情明显好转,无苔转为有苔,说明胃气已生,生命得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