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OME)也称渗出性中耳炎,是指不伴有急性耳部感染症状的中耳持续积液。在年幼儿童中高发,研究显示:大约90%的学龄前儿童都曾患过分泌性中耳炎,且绝大多数发生于6月龄~4岁,冬季发病率高。在1岁时,超过50%的孩子患过OME,在2岁之前超过60%。有许多病症在最初3个月内自发消解,但有30%-40%的患儿可出现复发,而有5%-10%的患儿其症状可能持续1年或更长时间。
咽鼓管功能不良可能是造成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咽鼓管阻塞包括因腺样体肥大,鼻腔和鼻窦疾病长期不愈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均可引发分泌性耳炎。
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婴儿可能表现为易激惹,抓耳,对周边声音响动不能作出相应的反应,不会准确的朝向声音来源方向;幼儿可能表现为言语语言发育障碍,小声听不清楚,看电视时要求开大声音,不愿搭理人,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心理迟滞等。不过,部分患儿不能特意表述这些现象,所以需要家长留心观察。
分泌性中耳炎由于中耳腔持续积液,导致声音的传导下降,多数表现为传导性的听力损失,因此,在中耳渗出液吸收之前,特别是双侧中耳腔积液者,因有可能导致听力下降,所以须尽可能选择使其听力和学习环境优化的干预措施,包括:近距离与患儿交谈,正面面对患儿,发音清晰,当患儿未听明白或不理解时进行重复,安排坐在教室前面的位置上。
在3个月的观察期内,应对OME患儿进行定期随访,定期检查耳内镜和鼓室压力图。保守治疗超过3个月后,中耳积液仍持续未吸收,需考虑行鼓膜切开或置管术,以免形成粘连性中耳炎致永久性的听力损失及其他并发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