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肿瘤病人50-70%存在不同程度疼痛,每天约550万人忍受癌痛的折磨。国际抗癌联盟(UICC)2008年日内瓦宣言中明确指出:目前肿瘤治疗迫在眉睫的问题之一是有控控制疼痛。国际疼痛学会(IASP)同时确定了2009年主题为控制癌痛。
癌痛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下降,长期使用止痛药容易产生耐药性,部分体质虚弱的病人往往不能耐受其副作用;还有一些神经病理性癌痛属于阿片药物反应不敏感类型。
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举行听证会,确定针灸治疗在癌痛治疗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医务工作者在临床探索中发现,以中国传统医学针灸为基础的穴位生物电刺激(HANS),较传统针刺镇痛效果能提高数倍以上。其原理是在穴位上施加低频和高频的电脉冲刺激,传导到脑内产生多种作用类似吗啡样的化学物质,即激活机体自身镇痛系统。其中低频电针主要释放脑啡肽和内啡肽,高频主要释放强啡肽。高低频配合使用,可使上述物质同时释放,发挥最强镇痛作用。
这一绿色镇痛治疗属于替代医学的非药物治疗,避免了肝肾毒性,逐步受到国际医学界广泛关注。在英国皇家医院等欧美著名医院普遍使用,取得国际肿瘤医学界、疼痛医学界、神经医学界的认可,适用于阿片药物反应不佳或不能耐受患者,起到替代或减少阿片药用量的作用。多数患者治疗一个周期(3-4周)后疼痛减轻30-50%,并具有镇痛持续效应。
随着带瘤生存期的延长,有效控制癌痛是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目标。同时,由于消除了疼痛引起的机体内环境紊乱,患者自身抵抗力得以提高,也有助于延长了生存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