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患者常为20~50岁,病因是由酒精、激素、外伤等状况,使血管遭到损坏或阻塞,影响到股骨头血运,最终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临床表现:股骨头坏死临床主要表现为髋关节疼痛、跛行。体征:腹股沟中点稍下方或内收肌止点压痛、患髋周围肌肉及大腿肌萎缩,可出现“4”字征(+);当坏死股骨头严重塌陷、双下肢不等长时,可出现Allice(+);当髋关节半脱位、臀中肌无力,可出现Trendelenber征(+)。早期患者可有外展、内旋活动轻度受限。随着病情的发展,髋关节各向活动范围逐渐缩小,直至严重受限。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来确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是X线和MRI检查。
股骨头坏死诊断在Ficat分型基础上,结合功能检查,分出四期六型:
Ⅰ期
其特征是无放射学异常征象。只有一过性的关节僵硬和疼痛,通常伴有关节活动的一定限制。休息后症状缓解,在X线片上无阳性结果所见,偶尔可见到均匀一致或斑点状骨质疏松区。由于缺乏血液动力学、同位素和组织病理学方面的检查,使诊断往往不能成立.
Ⅱ期 此期特征是x线片上出现骨重建迹象,但股骨头外形或关节间隙无任何变化。持重,站立较久出现髋关节疼痛。此期又分为A、B两型: ⅡA
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骨质稀疏呈弥漫性,有明显的重叠影像,可累及髋臼。整个股骨头中心呈均匀一致的骨质硬化带,分界比较明显,其周围可见点状、片状密度减低区及孤立的囊性改变。
ⅡB
其特征是有骨质密度增高与密度减低区混合存在,一般多见扇形或软骨下骨折,偶可见到新月征(系软骨下骨小梁与软骨分离或塌陷的征象)。新月征的出现是骨小梁坏死的前驱征象。
Ⅲ期:此期的特征是软骨下骨小梁的连续性出现断裂,有明显的囊状改变,周围常有硬化缘,因软骨下骨折而使股骨头变扁,主要在负重区。因覆盖的软骨仍保持正常,故关节间隙正常或轻微狭窄。髋关节疼痛轻微,但较持续,休息时缓解不明显。
Ⅳ期:其特征是软骨下骨坏死的进行性扩大,表现为关节间隙的狭窄和典型的骨性关节炎改变。此型也分为二期:ⅣA:股骨头进一步变扁并受压缩,头的内外侧面均塌陷,关节间隙变窄,在头软骨下骨下方和髋臼负重部位可见小骨赘和囊性改变,也就是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征象。
ⅣB:股骨头部与髋臼进一步压缩和破坏,并有关节退行性变化,使坏死与关节炎不再能截然分辨。为适应股骨头的扁平畸形,髋臼顶也随之发生变形,由球状体关节变为圆柱体关节,部分病例股骨头碎裂,也可见股骨头骨折。虽然保留了较大屈曲范围,但是却导致外展和旋转功能的全部丧失,即半脱位征象。
我们可以粗略认为Ⅰ期、Ⅱ期为早期股骨头坏死,Ⅲ期、Ⅳ期为晚期股骨头坏死。治疗上,早期股骨头坏死,我们可以药物治疗,结合经皮穿刺钻孔髓芯减压、坏死病灶清除+植骨、钽棒内固定等微创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能有效缓解股骨头坏死的进展甚至逆转病程起治愈效果。晚期股骨头坏死主要采用关节置换手术,能让患者重新获得正常的关节的活动,让患者重新恢复正常人的生活,有效解除病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