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女士50多岁,退休三年了,子女都在外地,经济上也没什么压力,按道理应该是日子过得很舒服,但这三年的全身疼痛却让她痛苦不堪,先是第一年经常感到头顶、后脑勺发胀、脖子酸,冷风一吹就全身痛,说不出的难受,第二年又出现持续地腰酸背痛和胸痛,最近一年变成肚子里钻痛、坠胀,两条腿没力气,皮肤经常发麻、刺痛。
先后到几家大医院的消化科、神经内科、骨科、皮肤科等就诊,做过很多躯体检查和辅助检查,但没有发现明显异常,西药、中药吃了不少,就是不见好,Q女士觉得自己治不好了,心情很差,听了多个医生的建议,才不情愿地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咨询,竟然很快被心理科医生诊断为“躯体形式疼痛障碍”,Q女士开始还将信将疑,可是吃了半个月医生开的药物,顽固的全身疼痛竟然好了一大半,心情也明显好转,Q女士和丈夫感到非常不可思议,这么顽固的“疑难杂症”怎么会在临床心理科看好了呢?
其实“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是临床心理科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全身各部位的持久性疼痛、不适,患者感到非常痛苦,但医学检查没有发现疼痛部位有任何器质性病变,典型的疼痛部位是头面部痛、腰背痛或慢性盆腔痛,疼痛可位于体表、深部组织或内脏器官,性质可为模糊的钝痛、胀痛、酸痛或锐痛,有时也会合并怕冷、皮肤感觉异常,如发麻、针刺感等,但仪器以及化验检查没有阳性结果,临床医生不易诊断,患者又倾向于反复就医,重复检查,花了不少钱,吃了不少药,却不见效果;这类疼痛往往与心理因素或情绪冲突关系密切,多数患者伴有抑郁、焦虑、心烦、失眠,且与躯体疼痛症状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研究发现“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疼痛症状和不良情绪都与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功能下降有关,5羟色胺功能下降可导致痛觉和感觉阈值下降,患者的感觉变得敏感,更容易感到疼痛。
因此,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治疗需要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大脑5羟色胺功能的药物,这类药既能治疗功能性疼痛同时还有治疗抑郁焦虑的作用。
二是心理治疗,首先要让患者认识到,虽然病痛是真实的感受,但并不存在器质性病变,对生命、健康不会带来任何威胁,学会带着症状生活,并鼓励患者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兴趣,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另外,调整患者所处的环境对矫正疾病行为、发展健康行为也很重要,建议家人建立积极、正确的家庭氛围,鼓励病人努力学会自我调节,尽早摆脱依赖。
这类患者非常多,只要坚持正确规范的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疗效都很显著,但大部分人对这个病不了解,也不知道应该去临床心理科看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