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萎缩性胃炎的定义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后导致的黏膜固有腺体呈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 萎缩甚至消失为特征的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及炎性反应,其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检查的病理所见。江苏省中医院脾胃病科陆为民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部分可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故引起浅表性胃炎的病因均可成为CAG的致病因素和加重因素,如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吸烟、十二指液反流、免疫因素、遗传因素、上呼吸道慢性炎症、滥用非甾体类药物等,其他如一些重金属元素的刺激、缺铁性贫血、慢性肝病、年龄因素等均与CAG的发生有关。
目前,本病发病率逐渐提高,且临床上常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又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按语:切莫重视过度,否则日不思食,夜不能寐,才是最危险的事!萎缩性胃炎也不是胃缩小了,它是胃粘膜固有腺体的减少,会影响胃腺体的分泌功能,因此会导致消化功能的变化。)
二、流行病学
CAG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病变程度也越重,故有人认为CAG是中老年胃黏膜的退行性变,是一种“半生理”现象。目前本病国内尚缺乏完整的大规模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根据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慢性胃炎发病率达30%,而在慢性胃炎中CAG占30%左右。
CAG发病率占胃镜受检病人的13.8%,在胃癌高发区可达28.1%,胃癌病例50%以上有CAG病史。国外文献报告CAG,特别是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者,胃癌发生率高达9~10%,我国为7%。王兴祥等对新疆巴州地区1285例CAG患者调查发现本病男女发病比例为2.2:1,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其发病年龄在18一79岁,平均年龄为50.7岁,发病率与年龄有相关性。俳舻鹊鞑槿衔CAG癌变率在2一8%。(按语:各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所差异,我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的数据是比较公认的,一般认为萎缩性胃炎每年的癌变率约为0.5%~1%,定期检查最重要)
三、临床特征
CAG的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所以还是要定期复查)。临床上,有些CAG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大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尤以食后为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黏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其中A型CAG并发恶性贫血在我国少见。本病无特异体征,上腹部可有轻度压痛。
四、病情评估
目前认为CAG若早期发现,及时积极治疗,病变部位萎缩的腺体是可以恢复的,其可转化为浅表性胃炎或被治愈,改变了以往人们对CAG不可逆转的认识。CAG被称为胃癌的背景性疾病,但根据国内多年随访资料分析,其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癌变。
单纯CAG尤其是轻、中度CAG癌变率低,而重度CAG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及重度异型增生者,或伴癌胚抗原阳性的病人,癌变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定期随访,每3至6月复查胃镜一次,有条件者可查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含量及肿瘤相关抗原;手术后萎缩性残胃炎者因其长期受胆汁反流的刺激,癌变率亦较高,应积极采取措施,减轻碱性反流液的刺激,预防癌变的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