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oll在1949 年将胸腰椎骨折分为4 型:前方楔形骨折;侧方楔形骨折;骨折脱位;椎弓骨折。
然后根据棘间韧带是否完整及骨折的位置判断其稳定性。其中稳定性骨折分为前方楔形骨折、侧方楔形骨折和腰4 以上的椎板骨折;不稳定性骨折分为复合棘间韧带损伤的所有半脱位的骨折、骨折脱位、椎弓骨折和腰4 (L4 ) 、腰5 (L5 ) 的椎板骨折。
1963 年,Holdsworth提出双柱概念,即:前纵韧带、椎体及其椎间盘和后纵韧带为前柱,椎后复合结构为后柱。并根据后柱受损与否将胸腰椎骨折分为两大类:
(1)、A 类:稳定性骨折,包括楔形压缩性骨折和压缩爆裂性骨折。
(2)、B 类:不稳定性骨折,包括脱位、伸展骨折脱位、旋转骨折脱位。
随着60~70 年代对安全带骨折认识的深化以及胸腰椎骨折机制复杂性的加剧,旧有的胸腰椎骨折的分类已难以适应临床的需要。Whitesides在双柱概念的基础上对胸腰椎骨折进行了综合分类,分为2 类7 型:
(1)、A 类:稳定性骨折,包括压缩性骨折、稳定性爆裂性骨折。
(2)、B 类:不稳定性骨折,包括“切片” (slice) 骨折、不稳定性爆裂性骨折、屈曲牵张性骨折、无骨折的脱位、伸展性损伤。
80 年代,随着对胸腰椎骨折的损伤机制及脊柱功能单位的日益了解,Gumley 等根据后柱受损的病理特点,又将屈曲2牵张性骨折分为3 型:
(1)、Ⅰ型:骨折线水平经棘突、椎板、横突及椎弓根而入椎体。
(2)、Ⅱ型:骨折线水平经椎间隙在棘突的基底部进入椎板,余同Ⅰ型。
(3)、Ⅲ型:单侧损伤,骨折线的行程大致类似与Ⅰ型和Ⅱ型骨折。
其后Gertzbein和CourtBrown对屈曲牵张性骨折的前柱骨折和椎体破坏的状况进行归类,其中前柱骨折的状况分为三大类型,包括:
(1)、A 型:经椎间盘损伤。
(2)、B 型:损伤经椎体至其前壁皮质。
(3)、C1 型:经上终板损伤。
(4)、C2 型:经下终板损伤。
椎体破坏的状况也分为3 型,包括: (1)、D 型:楔形压缩性骨折。(2)、E 型: 爆裂性骨折。(3)、F 型: 椎体完整。
在此基础上结合Gumley 等后柱损伤的分型,为屈曲牵张性骨折提供了一个组合式分类方案。
Denis 三柱概念的提出,将人们对脊柱的结构及其功能单位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其将胸腰椎骨折分为4 大类:
(1)、A 类:压缩性骨折。
(2)、B 类:爆裂性骨折; B 类又分为5 型: (1)、上下终板型; (2)、上终板型; (3)、下终板型; (4)、爆裂旋转型; (5)、爆裂侧屈型。
(3)、C 类:安全带骨折; C 类骨折分为骨折线单水平型和双水平型,每型又有骨性损伤和软组织性损伤之分,合为4 型。
(4)、D 类:骨折脱位。其中D 类则有3 型: (1)、屈曲旋转骨折脱位; (2)、剪力性骨折脱位; (3)、屈曲牵张性骨折脱位。
CT 的横断扫描影像使人们能更准确地评价胸腰椎骨折的损伤程度和了解三柱损伤的状况,所以McAfee 等根据胸腰椎骨折的CT 的表现和中柱受力的状况将胸腰椎骨折分为6 大类:
(1)、楔形压缩骨折; (2)、稳定性爆裂性骨折; (3)、不稳定性爆裂性骨折; (4)、Chance 骨折; (5)、屈曲牵张性损伤; 移位性损伤。其中移位性损伤中包括“切片”( slice) 骨折、旋转性骨折脱位和单纯脱位。
90 年代以来,鉴于已有的胸腰椎骨折分类的缺陷,AO 学派和美国骨科权威性机构相继推出自己的分类法。Magerl等以双柱概念为基础,承继AO 学派长骨骨折的32323 制分类,将胸腰椎骨折分为3 类9 组27 型,多达55 种。主要包括:
(1)、A 类:椎体压缩类: ①A1 :挤压性骨折; ②A2 :劈裂骨折; ③A3 :爆裂骨折。
(2)、B 类:牵张性双柱骨折: ①B1 :韧带为主的后柱损伤; ②B2 :骨性为主的后柱损伤; ③B3 :由前经椎间盘的损伤。
(3)、C类:旋转性双柱损伤: ①C1 :A 类骨折伴旋转; ②C2 :B 类骨折伴旋转; ③C3 :旋转2剪切损伤。
Gertzbein代表美国骨科权威性机构提出的分类为3 类9 型,即:
(1)、A 类:压缩类,包括挤压型(楔形) 、劈裂型(冠状) 、爆裂型(完全爆裂)。
(2)、B 类:牵张类,包括后方软组织型(半脱位) 、后方椎弓型(Chance 骨折) 、前方椎间盘型(伸展滑脱)。
(3)、C 类:多方向移位类,包括前后型(脱位) 、侧方型(侧向剪切) 、旋转型 (旋转脱位)。
在国内,张光铂等以Denis 分类为基础,着眼于三柱损伤,辅以椎管阻塞的状况对胸腰椎骨折进行归类。饶书城结合目前几种常见的分类将胸腰椎骨折分为5 大类:
(1)、屈曲压缩骨折,其中的分型采用Ferguson 和Allen的三度压缩分类分为3 型。
(2)、爆裂骨折,其中的分型采用Denis 分类的爆裂性骨折的5 种分型。
(3)、屈曲牵张性损伤,其中的分型采用Gertzbein 的屈曲牵张性骨折分类的A~C2 的分型。
(4)、屈曲旋转性骨折脱位,其中有经椎间盘脱位和“切片”骨折两型。
(5)、剪力型脱位。
美国的脊柱创伤研究会(the Spine Trauma Study Group ,STSG),最近提出了一种新的胸腰椎损伤的分型方法―――胸腰椎损伤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Severity Score,TLISS)。TLISS评分系统主要依据三个方面:
(1)、基于影像学资料了解骨折的受伤机制。
(2)、椎体后方韧带复合结构的完整。
(3)、病人的神经功能状态。各项分别评分,相加后得到TLISS总评分,用以制定治疗策略。后来STSG改进了TLISS,把带有主观色彩的受伤机制该为更为客观的骨折形态描述,并称之为胸腰椎损伤分型及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 ,TLICS)。
具体标准是:
(1)、骨折的形态表现:压缩性骨折1分;爆裂性骨折2分;旋转型骨折3分;牵张性骨折4分。若有重复,取最高分。
(2)、椎体后方韧带复合结构的完整性:完整者0分;完全断裂者3分;不完全断裂者2分。
(3)、病人的神经功能状态:无神经损害者0分;完全性脊髓损伤者2分;不完全损伤者或马尾综合症者3分。各项分值相加即为TLISS总评分,该系统建议大于或等于5分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小于或等于3分者考虑非手术治疗,4分者可选择手术或非手术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