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辩治经验
脾胃为人后天之本,脾胃病是临床的常见病,中医治疗有较好的疗效。而慢性胃炎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疾病具有长期反复发作,并有可能逐渐进展的特点,很少一部分病例有从慢性浅表性胃炎DD慢性萎缩性胃炎DD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DD胃癌转化的趋势。这也引起了很多病人及医家的重视,及至恐慌。
在当今的良好的医疗条件下,绝大部分慢性胃炎呈良性进程,而见消瘦、贫血,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无苔等胃阴虚之象,或胃痛持续如针刺,舌质紫等血滞胃络证已大为少见。
幽门螺旋杆菌(Hp)是消化科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在认为其不仅与胃炎、胃溃疡,甚至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故清除Hp成为消化科对胃炎治疗的主要手段。现代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一批在体外实验中具有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中药,如:黄连、黄芩、大黄、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广木香、赤芍、甘草、槟榔等。但刘主任认为,这一类药物多为苦寒药,用药要慎重。胃以和为贵,喜润而恶燥,治疗胃炎的中医处方仍应该以和胃为主,苦寒之药可少佐之,不可太过。西药抗Hp治疗后带来了抗菌药物的胃肠道反应、血液学反应等一系列副作用,并且更为关键的是,在根治Hp成功后,大部分病人在不久以后又复发,这也给中医药提供了前车之鉴。
对慢性胃炎的辨病不仅了解胃炎的诊断,还要了解西医学其他相关的微观辨病的方法如胃镜,消化道钡透等。根据胃镜所示,慢性胃炎粘膜可分为红象、白象、及红白相间三种,活动期以红象为主,多提示胃火,胃热较重,常酌用清热药物如:黄芩、黄连、四季青、蒲公英等,以白象为主的,多提示胃粘膜局部缺血,常予益气活血治疗,可加用太子参、木香、枳壳、景天三七、丹参等。病变后期,胃镜出现粘膜红白相间,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腺体萎缩等等较严重的病变。为久病入络之象,此类患者常在胃气上逆的同时还夹有痰瘀阻络,初则气滞而痛,继则气血失调,气血瘀阻,痰瘀互结。应在原有治疗方剂中加入祛痰行气,和血消瘀之品。
在治疗中极为重视胃粘膜的防护功能,他认为:“胃主磨谷”,胃在磨谷中极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在辨证的基础上可适当加入药理研究有护膜、抗酸作用的药物,如白芨、凤凰衣、鸡内金、乌贼骨、四季青、刺猬皮等。凤凰衣养阴润胃,补虚宽中,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能起到护膜生新的作用;乌贼骨收敛固涩、制酸止血;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和乌贼骨合用,可用于治疗消化道出血;鸡内金消食和胃,刺猬皮收敛止血、化瘀止痛;四季青长于清热解毒、凉血敛疮,常用于水火烫伤,刘老创造性地将其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者,能起到护膜止痛之效。临床在辨证的基础上适当选用,常能获得良效。
同时胃炎的饮食调摄也非常重要,刘主任多嘱咐病人细嚼慢咽,尽量减少胃的负担与发挥唾液的功能。饮食清淡,搭配合理,忌食辛辣,戒烟、酒、咖啡之品,减少对胃粘膜的不良刺激。如饮食不予节制,则百药不效。尤其许多年轻患者,其形盛体壮,究其病因,往往由于饮食无度,戕伤脾胃太过,或为减肥常不进食,或仅食菜不食饭,或基本不进早餐,或夏季嗜食冷饮以之当饭,或常常应酬多进肥甘酒醪,或为工作三餐饥饱无度,凡此种种,如不改过,则多属不治之症,如《内经》所说:“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