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治是关键 盲目排石不可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此,我们临床上要注意防患于未然。中医认为,胆囊炎、胆结石属“胁痛”、“黄疸”等范畴,情志不畅,过食肥甘油腻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热煎胆汁,凝结成石;石阻胆道,遂生诸证。
胆汁淤滞、细菌感染、胆汁化学成分发生改变是引起胆结石、慢性胆囊炎的主要原因,而一个人的胆汁分泌、胆囊的收缩和胆汁的排放,都由神经“司令部”(大脑)来指挥协调,再通过“传令官”(植物神经)传达“司令部”的命令,支配胆道系统工作。如果一个人长期精神紧张、抑郁,可使内脏“传令官”机能紊乱,无法传达命令,就可使胆汁流通不畅,胆囊内胆汁淤积,胆汁成分之间比例失调,并容易继发感染,促使结石生成。所以从中医讲保持心情愉快,则肝气条达,胆汁排泄通畅,从而防止胆汁郁结引起胆囊炎、胆结石。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防止胆囊炎、胆结石的关键。过食肥甘油腻,湿热内生是引起胆石的基础,所以平时适度营养并限制饮食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忧为重要,特别要注意不食用过多的胆固醇和动物脂肪。如蛋黄、动物内脏、海鲜、油炸食品等。
中医治疗胆囊炎、胆结石以疏肝利胆,清热化湿为大法,在消炎利胆,排石溶石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常用药:柴胡、鸡内金、郁金、金钱草、莪术、枳实、厚朴、木香、黄芩、白芍、虎杖、大黄、青皮、乌梅、茵陈、甘草等。具体治疗当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在中成药方面,如胆舒胶囊、金胆片、利胆化石丸等也有不错的疗效。在排石溶石方面,根据结石的大小,胆囊的功能,采取相应的手段,一般来说在胆囊功能基本正常的情况下,直径小于0.6cm的胆囊结石和直径小于1cm的胆管结石才有可能排出。 这时如结合中医针灸(足三里,阳陵泉,胆俞等穴),耳针(肝、胆、胰、神门等穴)治疗效果会更为明显。但我们应注意的是目前市售排石中成药也很多,但有些过于夸大其词,反而不可信。 另外,盲目排石反而可能引起胆囊炎急性发作,甚至诱发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特别是急性期、或有阻塞性黄疸的病人更是禁忌症,反之甚至引起胆囊坏疽等严重后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