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的发现及应用是抗病毒治疗的一个里程碑,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项科学发现象干扰素这样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引自2007年美国肝病年会宣传手册)。干扰素作用广泛,具有其抗病毒、抗增殖、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活性。
1、干扰素抗HBV的主要机制: 干扰素通过与细胞膜上的I类干扰素受体结合而活化Jakl和Tyk2,这两种信号转导分子在胞浆中又激活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
STAT1和STAT2,后两者再进入细胞核与人体基因组中的干扰素敏感性应答元件(IFNSRE)结合从而诱导一系列抗病毒蛋白,例如粘病毒抵抗基因(MxA)产物、2 5 寡腺苷酸合成酶(2 5 OAS)和RNA依赖性蛋白激酶(PKR),来分别实现抑制HBV基因转录、降解HBV mRNA、抑制HBV蛋白质翻译I 。同时干扰素有免疫调节功能,包括上调HLA―I类和Ⅱ抗原的表达,促进NK细胞和NK T淋巴细胞、细胞毒T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的活性。
2、IFN 在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干扰素包括普通IFN和PEG―IFN 两大类。
普通IFN对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荟萃分析发现在ALT持续性或间歇性升高的患者中IFN 的持续应答率(治疗停止后24周HBeAg和HBV DNA的持续阴转率)为37%,明显高于安慰剂组的17%。对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4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IFN 治疗结束时HBV DNA的转阴率可达38%~90%,而对照组仅为0~
37%;但是,治疗结束后近一半应答者出现复发。将疗程延长至12~24个月,可能会增加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持续应答率。
IFN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远期疗效。有报道发现,经过4~8年的随访,80%~90%的患者仍然保持HBeAg阴性,但在这些患者中大部分仍可用PCR法在血清中检测到HBV DNA。欧洲和美国的研究表明,在HBeAg转阴后5年内,高达12%~65%的患者可出现HBsAg转阴 。台湾一项研究 对233例经干扰素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随访了1.1~16.8年(中位数6.8年),结果发现达到HBeAg血清转换者的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明显降低,而且有l0%的患者发生了HBsAg的血清学转换。但也有作者报道在亚洲患者中没有观察到IFN 的长期临床益处。我国推荐的治疗方案为IFN 5 MU,隔日1次,皮下或肌肉注射,24周(HBeAg阳性者)或共48周(HBeAg阴性者)。
PEG―IFN 对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在一项Ⅲ期临床试验中,用PEG―IFN 一2a(40×10 )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87%为亚洲人)48周并停药随访24周,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2%;对其中的172例再继续观察到停药后12月时,原来达到HBeAg血清转换的患者中有82.4% (56/68)仍维持HBeAg转换,而且原来未达到HBeAg转换的患者中又有14% (14/103)达到了HBeAg血清转换。因此,在停药12个月时共有42% (73/172)达到了HBeAg血清转换盯1。据文献报道,PEG―IFN一2b的对慢性乙型肝炎也有相似的短期疗效。对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在一项Ⅲ期临床研究中,HBeAg阴性患者(60%为亚洲人)经PEG―IFN一2a
(40×103)治疗48周后再随访24周,HBV DNA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