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其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一种或者一组消化不良症状,并且缺乏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或者代谢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上腹胀气、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等。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经常出现上腹部不适或者吃一点东西就觉得饱,有些还伴有嗳气,多次到医院看病,做了一些检查如腹部超声、胃镜、血化验等等,都被告知没有异常。人们通常都会感到困惑:我这么难受,为什么就是查不出原因呢?其实,令这些“健康人”烦恼的疾病,正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分类
1、溃疡样消化不良型,它以消化性溃疡的症状为特征,而又无溃疡的存在,新近研究发现常常面临应激的病人可出现应激反应,有胃酸排出的间歇性升高,加之动力障碍使胃酸对粘膜损害的作用延长和增加。因此,此型病人可因进食或服用控制胃酸的药物而好转。
2、动力障碍样消化不良型,它以胃储留症状为特征的临床表现为主,病人存在难以定位的上腹痛或不适,常由进食引起或餐后加重,同时有餐后上腹发胀、早饱、恶心或呕吐、食欲不佳等。
3、特异性消化不良型,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但不符合上述两组特征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什么原因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呢?
关于本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胃与十二指肠炎症:有人发现本病患者100%有胃炎,其中22.2%同时有十二指肠球炎,本病症状与炎症程度有一定关系。
2、胃运动功能失调:主要是胃窦功能异常,胃排空减慢,排空延缓与迷走神经张力低、迷走神经功能障碍、胃肠肌间神经丛异常有关。
3、幽门螺杆菌(HP)感染:它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尚未肯定,有人认为HP感染与腹胀、嗳气有关。该菌产生的尿素酶分解胃粘膜中尿素,产生氨与CO2有关。
4、情绪、心理因素: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伴有紧张、焦虑、抑郁、疑病等表现。随着都市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目前国内外人群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也越来越多。
5、NSAIDS等药物的应用:目前感冒药、止痛药以及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有可能损伤胃粘膜,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
感觉腹胀、早饱、嗳气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吗?
腹胀、早饱、嗳气等是消化不良的症状,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因此这些症状比较多见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时腹胀、早饱、嗳气等症状很严重,或反复发作,但一般不会出现消瘦、贫血等症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器质性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胆囊及胰腺疾病等也可以存在以上症状。因此医生在明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时,会建议患者做一些检查如胃镜、B超等用于帮助诊断。如果各项相关检查都没有问题,而且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这4种症状至少一种)至少已存在数月,最近3个月内发作频繁,那么就可以说是得了功能性消化不良了。
功能性消化不良怎么治?
促动力药和抑酸药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药物。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常伴有胃动力下降,如果患者餐后出现症状,且以上腹胀、早饱、嗳气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则可首先使用促动力药。对餐前有症状,餐后缓解或与进食无关且主要表现为上腹痛的患者,可使用抑酸药。临床实践中,有部分患者症状表现很复杂,有些患者空腹和餐后均有症状(往往少量进食可减轻症状,继续进餐症状加重),对这些患者可联合使用抑酸药和促动力药。对一些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给予小剂量抗抑郁治疗(如黛力新)或心理干预治疗。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可能有效。
西医治疗除了上述几种药物以外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这时就体现出中医的优势了,中医可以辩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无非有下列几种类型:
1、实证
邪热内结:治宜清热消痞。
饮食积滞:治宜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痰湿内阻: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肝郁气滞: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2、虚证:
治宜健脾理气。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若脾阳虚,加干姜,温运中焦,振奋脾阳。命火不足加附子、肉桂,脾肾同治。
那么功能性消化不良要治疗多久呢?
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疗程为2~6周。要由医生根据不同的患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另外,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否则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
要让治疗更有效,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常见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虽然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影响生活质量,但不影响生命;
2、平时要保持良好的睡眠和情绪稳定,戒烟酒;
3、少食用易引起腹胀的食品如豆类、奶类、汽水、可乐等,减少胃肠道内的气体;
4、减少不宜消化食物、刺激性食物摄入如大量脂肪、蛋白质、甜点、薯类;
5、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