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又名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等近50多个命名,是中耳的非化脓性炎症,系儿童的重要致聋原因之一,对婴幼儿的言语、语言和认知发育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达27%。5岁以下的小儿约70%有过一次中耳炎。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咽鼓管功能不良、中耳急性炎症治疗不彻底、上呼吸道变态反应、内分泌或免疫功能障碍均可导致本病。中耳炎反复发作应找出病灶及其相关疾病,如鼻、鼻窦、口咽的一些病变,尤其是慢性病灶性感染和阻塞,如腺样体肥大、鼻咽癌、变态反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腭裂、中耳气压伤以及上感和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等都可引发中耳积液。
家庭自我诊查要点
1、感冒后不久出现耳痛、耳闷或耳胀痛。
2、听力障碍隐匿继续,婴幼儿表现对言语反应差,大的儿童则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看电视时须调整大音量。
3、听力测试为传导性耳聋,声阻抗测试为“B”型或“C”型(负压超过150mmHg)。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咽鼓管功能,消除病因。
内科治疗:这是本病的首选疗法,也是最普通的治疗手段。
抗生素,应早期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并以足量治疗至积液消失、鼓膜和听力恢复正常为止。平均7~14天。
肾上腺皮质激素,急性期应短程使用。
鼻腔滴药,促进鼻腔和咽鼓管粘膜收缩,有利于中耳通气和引流。如达芬霖。如系变态反应性鼻炎可喷以辅舒良喷鼻剂,每日一次。
中医中药治疗,急性期宜疏风清热、宣肺行气、渗湿通窍。用银花、连翘、桔梗、薄荷、荆芥、黄芩、桑皮、车前子、泽泻、甘草煎水内服。慢性期宜健脾益肺、燥湿化痰、活血通窍。用柴胡、香附、川芎、茯苓、黄芪、赤芍、石菖、白术、甘草。煎水内服。均为每日一剂。
外科治疗:
1、鼓膜穿刺抽液及注药,适合鼓室积液为稀薄者。
2、鼓膜切开置管,经内科疗法2~3个月效果不明显即可考虑鼓膜切开并植入中耳通气管,特别适用胶耳,一般维持3个月以上,可长达1年。
3、鼓膜造孔术:应用激光鼓膜造孔术可延长鼓膜穿刺孔通气时间,有利于中耳病变恢复,又能免除置管、取管的麻烦,减少继发感染的机会。
4、咽鼓管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消除后,可行咽鼓管吹张,促进咽鼓管开发。
5、病灶切除术:如腺样体刮除术、扁桃体摘除术、鼻中隔矫正术等,伴有腭裂的患儿要及早修补。
家庭护理及预防
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抵抗能力,积极预防感冒。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学说中最突出的几点是感染变态反应、邻近感染病灶、腺样体肥大及咽鼓管功能障碍,针对这几种相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
当感冒后患儿听觉较前迟钝或学习成绩减退时,均不应简单责备孩子,而应及早请教耳科医师,当耳镜检查可发现鼓膜内陷、光泽暗、鼓膜肥厚或呈“兰色鼓膜”,早期行声阻抗测试为“B”型即可确诊。
早期积极预防、治疗中耳炎可防止耳聋的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