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消化系统的一个常见症状,粪便在结肠内停留时间太久,水分含量降低变干变硬,以致不易排出。便秘的定义是根据大便的形状、次数及排便困难程度相对而定。一个正常儿童如果大便每隔2~3天一次但排便无困难,不应视为便秘。一般来讲,3天以上一次硬便伴排便困难者为便秘。
按照罗马Ⅲ诊断标准,4岁以下小儿具有以下至少2项,考虑便秘:
1、一周2次或2次以下排便;
2、每周至少一次大便失禁;
3、具有粪便潴留的病史;
4、具有大便粗硬的病史;
5、大便造成厕所堵塞。
年龄≥4岁的儿童诊断便秘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多条:
1、每周在厕所排便≤2次;
2、每周至少出现1次大便失禁;
3、有保持体位或过度克制排便病史;
4、有排便疼痛或困难的病史;
5、直肠内存在大粪块;
6、大块粪便曾堵塞厕所。;
至少诊断前2个月满足上述标准,每周至少发作1次。
便秘的临床表现为粪便干燥、坚硬、排出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有些患儿经常先有排便次数减少的病史,继而才发展成为便秘。有时粪便擦伤肠粘膜出血而使表面附少量血或粘液。排便时肛门疼痛,重者可引起外痔。慢性便秘者常食欲不振,久之导致营养不良,更加重便秘。有时便秘患儿常有便意却不能排净,而便次增多。严重便秘,大便在局部嵌塞,可不自觉自干粪周围流出肠分泌液,似大便失禁。
便秘的分类由于其依据不同而异。若胃肠道无器质性病变而发生便秘者,称为功能性便秘或特发性便秘。若有器质性病变,称为器质性或继发性便秘。因结肠、直肠平滑肌收缩无力呈弛缓状态而发生便秘,成为弛缓性便秘。若由于平滑肌痉挛而发生便秘,称为痉挛性便秘。若粪便滞留于结肠,称结肠便秘。若滞留于直肠,称直肠便秘。
病因
1、继发性便秘:
(1)胃肠道器质性疾病:先天性巨结肠、肛门裂、肛门-直肠狭窄、肛门缩窄、肛门脱垂等。
(2)神经系统疾病:精神运动发育迟缓、肌营养不良、脊柱损伤、脊柱裂或肿瘤压迫马尾,先天性肌无力等。
(3)代谢因素以及代谢性疾病:脱水、低钾血症、高钙血症、囊性纤维增生(胎粪性肠梗阻)、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糖尿病、卟啉病,等。
(4)某些药物:阿片类、阿托品和有关解痉药、抗抑郁药、精神抑制药、抗惊厥药、钙通道抑制剂、长春花碱衍生物、利尿剂、铁剂等。
(5)一些重金属中毒如铅中毒也可有便秘。
2、功能性便秘:
(1)饮食不足:婴儿进食太少时,消化后液体吸收,余渣少,致大便减少,变稠。奶中糖量不足时肠蠕动弱,可使大便干燥。
(2)食物成分不当:大便的性质与食物的成分关系密切。食物中含大量蛋白质而碳水化合物不足时,肠内发酵过程少,大便易呈碱性、干燥;食物中含较多碳水化合物时,肠道发酵菌多,发酵作用增加,产酸多,大便易呈酸性,次数多而软;如食物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高,则大便润利。小儿偏食,许多小儿喜食肉类,少吃或不吃蔬菜,食物中纤维素太少,也易发生便秘。
(3)肠道功能失常:生活不规律和缺乏按时大便的训练,未形成排便的条件反射,学龄儿童常因无清晨大便的习惯,而学习时间不能随时排便,上课时蹩住大便,滥用泻剂或滥用灌肠,结肠无力,直肠顺应性异常,肛门括约肌协同失调症(anismus),等,均可导致便秘。
(4)精神因素:受突然的精神刺激,或环境和生活习惯突然改变可引起短时间便秘。
评估
1、详细询问病史,确切了解大便规律,询问症状持续时间、排便次数、大便性状(体积、形状、硬度、是否带血)、排便的难易、排便是否伴疼痛、是否伴有胃肠道其他症状(腹痛、腹胀、呕吐、生长障碍等);了解有无内分泌、代谢、神经系统疾病;了解有无肛门直肠局部病变的症状;有无特殊用药史。
2、体检时注意会阴部、肛门周围,进行指检/注意有无肛裂、皮肤感染及尿布疹。
3、诊断性检查
(1)诊断性检查要选择进行。实验室检查能发现引起便秘的原发病,如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等。只有当病史和体格检查有阳性发现时才需进行有关实验室检查。
(2)怀疑肛门直肠器质性病变可行肛门镜、结肠镜检查,钡灌肠检查。
(3)考虑功能性便秘者,先试用增加食物纤维摄入、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等方法,如果失败,则进行功能测定,如肛门直肠测压、排粪造影、结肠运行检测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