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什么日子?
6月6日,中国房颤日。不错,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三个“中国房颤日”。2013年3月19日,为改善我国房颤卒中的预防与认知现状,提高房颤卒中的预防水平,把房颤相关性卒中的防治工作做得更好,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等八大学会联合发起的中国房颤联盟(CNAFA)在北京正式宣布成立,并将每年的6月6日定为“中国房颤日”。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慢性心脏病及其它因素影响,房颤全球发病率剧增,我国更是房颤第一患病大国,有研究表明我国超过1000多万人患有房颤。而且房颤的发生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估计房颤病人在超过60岁的人群可达到4%,超过80岁的人群里可达到9%。
房颤发生时,心房各部位呈现出一种快速紊乱的电活动,心房激动的频率(心房率)高达350-600次/分,且不规则,人能感觉到的心跳(心室率)明显加快,可达到100-200次/分,而且跳动节奏也绝对不规律。快速而混乱的心跳对于正常的心脏来说是一种负担,可加速其衰竭。
房颤的危害
房颤最大的危害是导致心脏内易形成血栓,并易让血栓脱落,沿着动脉跑到大脑,就会发生脑动脉栓塞导致偏瘫脑卒中(俗称“脑中风”)。与非房颤患者比较,房颤患者脑卒中(中风)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5-17倍,致残率达25%,死亡率高达25%。对于那些年龄超过65岁,有脑中风病史或者高血压、糖尿病、心衰病史的房颤患者,发生率更高。
房颤CHA2DS2CVASc评分表,分数越高,提示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可能性越高。
此外,房颤患者心脏功能比常人低30%左右,可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心率快和节律不整齐,可使患者感到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昏倒。
房颤治疗的利器
1、药物抗凝:抗凝是房颤患者,特别是永久性房颤患者减少脑卒中的必须途径。目前口服抗凝剂主要包括传统的华法林,以及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药。华法林抗凝治疗能使脑中风的危险降低68%,但其极易受其它药品、食品、水果蔬菜等干扰,很难控制在稳定水平,必须定期抽血监测(每一至两周监测一次),这也为长期服用华法林带来了许多弊端。近年来新上市的新型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它最大的优点就是不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但相对的其费用也比较昂贵。
2、射频消融术:现今房颤消融技术已基本成熟,消融器材、手术设备和标测系统也日趋完善下,射频消融术已成为非常安全、高效的治疗手段,给广大患者带来福音。适用于阵发性、持续性、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汇总多年来从国内外众多医院的数据得出的结果显示,只要是由年房颤消融例数在100例以上的术者完成,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的单次成功率可达到80-85%以上,即使是持续性房颤的成功率也可达到70-80%,长期持续性房颤经过多次手术也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射频消融手术做为微创手术,可根治房颤,住院时间短,恢复快,非常容易被接受。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具体操作是:从股静脉血管送入导管至心脏,对肺静脉口和心房连接的部位进行精确定位,将射频电流导入心脏,使肺静脉和左心房达到完全“电隔离”。手术约2小时左右可完成。术后患者平卧6~8小时后即可下地活动。
3、左心耳封堵:研究数据显示,超出87%的中风是由于血栓栓塞,而超过90%的血栓形成起源于左心耳,这也是房颤患者中风发病率超过常人5倍的原因。当人们的心脏规律收缩时,血液能够在左心耳里正常进出。但当患上房颤后,左心耳会扩张并丧失基本收缩功能,导致血液在左心耳淤积,极易形成血栓。左心耳是人体心脏内一个口袋形状的组织,一端封闭,血流丰富。但对于房颤病人来说,这个“耳朵”就像一枚“定时炸弹”,其内部的淤积的血栓一旦流出,顺着血流进入脑血管后,极易导致中风。
近年来,以消灭房颤患者血栓“根据地”为目的的左心耳封堵技术,已成为国际上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最新技术。国外资料显示,接受该手术后,可减少90%以上的血栓发生。左心耳封堵手术属于微创介入技术,平均手术过程耗时约1小时。手术中在其大腿根部血管穿刺并插入导管,进入心脏后精确定位后,在左心耳入口处释放一个类似草莓形状的网状膜,可以覆盖心耳,捂住心脏的“耳朵”,在阻挡血栓跑出的同时也预防了血栓形成。我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也成为浙东第一家成功完成左心耳封堵术的医院,且完成例数逐渐增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哪些人适合做这种左心耳封堵手术呢?根据患者的年龄、房颤类型以及栓塞风险、出血风险等因素综合判断,对于高龄的永久性房颤,同时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卒中风险的或已经卒中过的患者,以及不愿意长期服用抗血凝药物或抗凝药禁忌的患者,就非常适合做这个手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