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病人在拿到胃镜检查报告时都会发现有幽门螺杆菌感染(Hp阳性),那么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什么危害呢?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首先由澳大利亚胃肠病学家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和罗宾 沃尔(J. Robin Warren)二人发现,他们因此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临床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马歇尔观察到胃黏膜中有一种叫幽门螺杆菌的细菌与慢性胃病发病有关。
(1)胃黏膜正常的志愿者,口服幽门螺杆菌混悬液可造成胃炎症状和病理改变。
(2)患慢性胃炎时幽门螺杆菌检出率非常高,而胃黏膜正常者则不能检出此菌。
(3)慢性胃炎病人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明显增高,胃液中可检出抗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这表明幽门螺杆菌是有致病性的抗原(病原体)。
(4)针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治疗,会使慢性胃炎病人胃黏膜明显改善。
(5)60%-80%的胃溃疡和70%-100%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胃窦部可检出幽门螺杆菌,血清学检查证实,这些人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滴度较高。
(6)用传统抗溃疡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溃疡,改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后,大多数溃疡能愈合。
(7)用幽门螺杆菌感染恒河猴,能使之发生慢性胃炎,胃黏膜的病理改变与人类感染相似,即制备HP胃炎动物模型获得了成功。以上说明,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病有相关性是确凿无疑的。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 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
现在医学界有以下共识:幽门螺杆菌肯定是慢性胃炎的致病菌,与溃疡病和胃癌关系也极为密切。大量研究表明,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
幽门螺杆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所以,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注意饮食定时定量,营养丰富,食物软烂易消化,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忌过饱,忌生冷酸辣、油炸刺激的食物,忌烟熏、腌制食物。含亚硝胺的腌制食品等也具有致癌作用,加上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作用,就会增加癌变的几率。
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要及时进行规范的西医或中医中药治疗,可以有效地杀死病原体,还你一个健康的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