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其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每年发病率为总人数的5%~20%。据我科临床观察表明,本病的发病率近10 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日趋年轻化,其平均发病年龄约45岁,男性略多。笔者在祖国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温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取得满意效果。
耳聋属祖国医学“暴聋”、“突聋”之范畴,常因风热侵袭,上犯清阳;或肝失条达,郁而化火,肝胆之火上逆;或气滞血瘀,耳窍脉络气血运行不畅等引起耳窍闭塞,耳不受音而卒聋,即《医林改错》所云:“两耳通脑,听之声归于脑,……耳窍通脑之通路中,若有阻滞,故耳实聋。”
现代医学则认为突发性耳聋是由内耳微循环障碍,使内耳缺血而导致发病的。据此,我们认为,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当拟活血通络、开窍启闭为主。由于手太阳支脉却入耳中、手足少阳经脉均绕行于耳之前后,故笔者选取耳门、听宫、听会、中渚穴针刺以疏导少阳、太阳之经气,
一取“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意,
二则取经穴之近治作用。听宫为手太阳小肠经穴,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听会乃足少阳胆经穴,耳门为手少阳三焦经穴,现代临床研究表明,针刺耳门、听宫、听会,可改变突聋患者高黏血状态,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粘度,对突聋有确切疗效。
下关穴属足阳明胃经的面部经穴,为足阳明、少阳之会,外加三焦经的重要经穴中渚穴,主治神经性耳聋、耳鸣,诸穴合用共奏疏通耳络、开窍启闭之功效。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温阳补虚等功能,气机通调,营卫和畅,故瘀结自散。有医学实验表明,施灸可以调整病变部位的体温及血浆渗透压,激活经络循经感传,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散炎症。我科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施温针灸能有效增强益气聪耳、通关利窍之功用。
弥可保的化学名称为甲钴胺( Mecobalamin) ,又称甲基维生素B12 ,为维生素B12 在体内的活性代谢产物,系一种糖酶型维生素。因在中央钴分子上结合了一个甲基基团,可参与物质的甲基转化反应及核酸、蛋白质和脂类代谢,促进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以及神经髓鞘的合成,从而修复受损伤的周围神经。
而用穴位注射之法给药,作用更为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浓度更高,也更快,甲钴胺高浓度的转运进入听神经细胞细胞器,能更好更快地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促进耳蜗血管纹Na、K2、 ATP 酶的激活,进而快速修复受损伤的听神经组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