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地增高,国人对于“冠心病”的了解也逐渐增多。从最初的谈虎色变到如今广泛为人所知。但是,随着了解与认识的加深,人们又出现了新的困惑:冠心病的治疗,是支架植入手术好,还是冠脉搭桥手术好?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简单的说,就是供应心脏血液的血管出现了狭窄或是堵塞。由于心脏需要持续跳动,供应心脏给养的通道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冠状动脉堵塞,就会造成心肌供血不足。轻者出现心绞痛,重者发生心肌梗塞危及生命。
理论上,在冠状动脉出现狭窄或者堵塞的肇始就给予溶栓、抗凝等处理可以恢复心脏的血液供应;实际治疗中往往已经错过了溶栓的时机或是病变本身较为严重,仅仅药物治疗无法达到满意效果。因此,除了使用药物治疗以外,现代医学已经开始使用物理手段设法将血液送到缺血部位的心肌,使其重新得到灌注。这种物理手段即称之为手术,也就是目前已经得到认可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手术方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脉搭桥术 CABG)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
支架植入术的原理是在介入(X线透视)下,通过股动脉或者其他动脉,将导管置入冠状动脉,找到并开通堵塞的血管,再以人工支架撑开血管防止再狭窄,目前常见植入1-3枚支架。病人只需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手术,手术全程病人意识清楚。有时意识会给予镇静药物以减少恐惧感,并让病人更加平稳地渡过整个手术过程。支架植入术手术创伤小,术后1-2天病人即可下床活动,恢复良好的患者可于术后1周内康复出院。
与支架植入术不同,冠脉搭桥手术通过建立第二条通道绕过堵塞血管来解决血管堵塞问题。目前常选用自体的胸廓内动脉(位于胸骨后)、桡动脉(位于前臂)和大隐静脉(位于下肢)作为桥血管。自体血管的通畅率高于支架,尤其是动脉血管的远期通畅率远高于其它材料。冠脉搭桥手术目前分为“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两种。所有的搭桥术全部在全身麻醉下施行,一般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决定搭桥的方式及数目,目前常见搭3-6支血管桥。搭桥手术后恢复期约需7-10天,恢复顺利的患者一般都在10日内出院。“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各有适应症。对于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室壁瘤等患者,必须使用“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于高龄等其他患者,一般认为“不停跳下搭桥术”能减少对患者的损伤。总体而言,由于“不停跳搭桥术”没有体外循环,其损伤相对较小。
与支架植入术相比,冠脉搭桥术的恢复周期长,手术副损伤多,刀口疤痕明显,许多患者及家属因此害怕甚至排斥冠脉搭桥手术。这种纠结与排斥的心态时常在诊疗中体现出来。实际上,这种纠结与排斥是不需要的。临床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都遵循着严格的指南规定。
冠脉搭桥术常适用于三支病血管变(主要冠脉均存在狭窄)、左主干病变(最重要冠状动脉狭窄)和类左主干病变。如果冠心病合并其他心脏疾病(心脏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无法同期解决,则需要行心脏停跳冠脉搭桥术。最新的欧洲冠心病治疗指南甚至建议:合并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冠心病患者推荐行冠脉搭桥术。但是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由于心肌受损严重,原则上不行冠脉搭桥术,需要等冠心病稳定1个月后再行手术治疗。
支架植入术常用于急诊开通病变冠脉,一般多应用于单支或两支病变,简单、快速、微创是其的特点。由于支架本身的原因,一般不会使用多支支架连续使用的方式开通血管,对于三支病变患者,支架植入术的远期效果不如冠脉搭桥术;而对于左主干病变患者,支架植入术的风险则大于冠脉搭桥的风险。三支病变由于身体或其他原因不能耐受冠脉搭桥术者,才可以尝试行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
因此,衡量优劣并不是单单以外科副损伤为标准,而是因人而异,因病情而异,综合远期效果与手术风险等因素加以判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不应当是病友的心结,而应该是所有医务工作者依据治疗指南而进行的本职工作。
相关文章